#
#
#

        顾永康 | 行走在大地上的画家高云

        作者:顾永康2025-08-27 08:52:41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桃花绽放时节,与高云先生近距离见面非常突然。

          先生戴着镶丝眼镜,着一件标准的黑色夹克,灰色的衬衣,米黄的休闲裤,属于典型的学者式搭配,没说话前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不了解的人,一般不会将“大师”这顶桂冠赠给他。先生满脸微笑,言语轻快,要不了几句话,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位学养、修养极好的人物。

          忆起来,我跟先生有过几次面缘。

          第一次是那年我回母校参加校友会,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先生受聘南京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的仪式。他在台上,我在台下,做一个鼓掌的人。可谓“先生是风景,我是看风景的人”。

          第二次是先生被聘为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后不久,在南艺阶梯教室开讲中国画。我恰巧在南艺后街吃饭,小酌微醺后与南艺一位老师共同挤进教室,当了一回听众。先生讲中国画,从唐到宋,从陈老莲到任伯年,讲了两个多小时。听得懂的人,自然是如沐春风;听不懂的人,类似我,却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的种子。听到入神处,总想离先生再近些。快到结束时,想蹿上台与先生握个手、留个印象,甚至要个手机号码,遗憾的是未能找到空隙,而且先生离场有点快。

          第三次见面说来遗憾。十来年前,先生率一众美术界人士来企业交流,兴许是我略懂传统文化的缘故,被安排进交流座谈的名单,然而因为一个临时会议而被迫“完美地错过”。

          三次,三个角色。从一个鼓掌的人,到一个听讲座的人,再到原本可以作为一个交流对象的人,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拉近了我与先生的距离。

          那天晚上,因为有朋友预告,与先生见面前我是做足了功课。不仅上网查阅了先生近期活动的新闻报道,更是反复研读了先生的简历,特别是先生在美术领域取得的重大艺术成就。令我异常兴奋而又不曾想到,先生还是一个邮票设计家,设计的《徐霞客》《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生角》等多套邮票我都有。票为媒,增加了我与先生对话的勇气。

          从特种邮票到纪念邮票,从小型张到首日封,先生如数家珍。特别是说到创作处女作《徐霞客》时,从先生轻松的言语、变换的手势、清澈的眼神之中,能够读到先生为设计一套邮票所倾注的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以及设计之新颖、构图之巧妙、落笔之慎微、交付之忐忑、获奖之欣慰等一连串复杂心情。作为一个集邮爱好者,能够有幸聆听一位邮票设计家讲述邮票的诞生过程,乃一大幸事。

          人们常说,大师面前少说话。而我有点例外,居然当着很多人的面,向先生炫起了我读大学时贩卖邮票的事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话不普及,互联网没有,更谈不上即时聊天工具,天南海北的学子们聚到一起,与家人、同学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全靠写信,邮票作为刚需品在大学校园里需求量特别大。我因为爱好集邮,少许懂得一些奥妙,便从夫子庙、朝天宫大市场批发了大量的包括先生设计的《徐霞客》在内的众多20分面值的“彩票”,在南京各大高校兜售。“彩票”比“民居票”好看,女生特别喜欢。一枚邮票能挣4-6分钱,利润相当可观。说到动情处,我还特别对先生说了句感谢的话,说先生设计出来的那些精美邮票,让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大学里有了点经济来源。讲的人声情并茂,听的人面带微笑。先生听罢,爽朗一笑,说了两个字——聪明。

          作为我国三大特邀邮票设计家之一,很多人喜欢用“高天流云”或“云端之上”来形容先生,我不太喜欢。因为先生不“飘”不“浮”,先生始终脚踏实地、行走在大地上。从早年的《梁祝》,到今年的《楚辞》,每一次为国家设计邮票,先生都要深入故事源头实地采风写生,用脚去丈量画面应有的尺度,把画笔插入大地,从大地深处汲取灵感与力量;或是将自己埋进书房,与历史人物对话,从对话中寻求用最佳的表现手法还原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反复淬炼,厚积薄发。多年来,先生为国家设计了多套邮票,不仅深受国内外广大集邮者的追捧,更捧得了多项世界和国家级大奖。

          设计邮票,离不开深厚的美术基础。先生少小热爱美术。长大了些,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到苏北宿迁农村,辛苦的劳作,都未能让一个少年放下手中的画笔。“一盏油灯照着静物,一盏油灯照着画板”,愣是把自己画进了县文化馆美术组,最终成长为从苏北大地走出来的大画家。恰好印证了一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让先生在美术界一举成名的是连环画《罗伦赶考》。但凡看过《罗伦赶考》的人,一定会对那十三幅黑白线条所组成的巴掌大的画面记忆深刻,一定会对那位风过长发飘的少年罗伦那满脸的从容与自信难以忘怀。一个普通到极为简单的、仅仅反映拾金不昧故事的连环画,为什么能一举夺得全国美展金奖?少年高云为什么要画大明朝的罗伦,为什么还要选取赶考这个场景?密码在哪里?我多次研读并试图找出答案。我想简单停留于故事情节是极其肤浅的,必然是与先生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时代分不开的。不久前,我在点播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时,看到小平同志决策恢复高考片段时豁然开朗。原来先生是用画笔讴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先生与众多学子一样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闯过独木桥,先生成为南京艺术学院这座象牙塔里的天选之子。这与樵牧挟书、诵读不辍的罗伦没有什么两样。悟到这一点,就不难想到先生为什么要画《罗伦赶考》,罗伦骑马立在桥上的那般从容与自信,不就是先生的从容与自信吗?桥,成了罗伦命运的转折点;高考,不也是先生命运的转折点吗?谈及《罗伦赶考》,美术界还流传一个故事。当年先生参加全国青年美术编辑培训班时,贺友直大先生在课堂上说“我最近看了一个连环画,叫《罗伦赶考》,听说是一个小年轻画的,没想到画得这么好,我画了大半辈子,画不过他,这个人真是祖上积德了,简直想不到。”更让何老师想不到的是,画《罗伦赶考》的人就在教室里聆听着他讲课。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特别提倡“文以载道”。几十年来,先生坚持用画笔载道释意。先生爱画高士,他说高士画是一种精神食粮,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人们可以自勉和自省。一个时期,当那些故弄玄虚的西洋色块组图、欧洲裸体油画,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美术时,以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美术界的一股中坚力量,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用手中的画笔不仅守住了传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悦目的视觉艺术、一种赏心的心灵艺术,带给社会大众以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提升,更彰显中国美术的自信,

          惟有不知疲倦地将画笔对准煌煌的中国历史,聚焦于祖国的壮丽山河,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才更是民族的。据传北宋名家王希孟,数次往返庐山与鄱阳湖,才创作出传世绢本《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用四年时间悉心观察富春江,才创作出传世纸本画《富春山居图》。先生亦然。为了向世界介绍新疆,先生深入新疆多地采风,横跨两个年头终于创作出组画《走近新疆》,用一幅幅壮美的水墨画卷,向世界展现大美新疆、和谐新疆。

          大家还记得先生为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还记得我们吗》?先生以极其严肃的创作态度处理这一伟大历史题材,通过三位青春的女新四军笃行坚定、穿透历史烟云的眼神告诉人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她们也可以像普通一兵那样冲锋陷阵、牺牲一切,甚至没有留下姓名。还记得我们吗?悲悯与希望并存,历史与当下对话,一声叩问不仅成为先生创作的情感内核,更应该成为每一个国人共情的深刻缅怀。作为一个革命老区的人,我要特别致敬先生用画笔来警醒人们,尽管硝烟散去,但历史永远不能忘却,更不能忘却那些为了胜利而牺牲的有名字、没名字的普通一兵。

          从一本本连环画,到一枚枚精美邮票,再到一幅幅山水画,数十年来先生究竟画了多少?取得多少艺术成就?先生肯定数不清。为什么会数不清,因为先生爱得深沉、爱得持久!有人说,高云是为画画而生的。我看有点道理,但只说对了先生具备美术“慧根”这一点。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无论怎么样都要归功于后天的勤奋与执着。正因为先生的勤奋与执着,先生正在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与一个符号。

          与先生近距离接触后,短时间内又有过几次更为密切的交往与多次的微信交流。除了感叹先生取得太多令人顶礼膜拜的艺术成就外,更为先生的“好”所深深折服。

          先生的“好”是公认的。不仅美术界的同行说“高云好”,美术界以外的人也说“高云好”。德艺双馨,极其难得。我想美术同行的评价,概因先生没有“同行是冤家”的坏毛病。先生指导与提点过太多的画家,鼓励与肯定过太多的年轻人,热心、尽力,把自己变成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别人前进的路,用一言一行诠释了人格的力量、质朴的厚道。我想先生的“好”更是贯注了一种平视的力量。不分童叟、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先生从不文人相轻,更不“端在云上”,向来都以平视的方式,与人分享艺术、分享人生、分享生活。这样的先生,你岂能不爱,岂能不说好!

          人民画家画人民。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人,惟有俯视并扎根大地,从大地汲取养分,从一草一花一木中采集芳香,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才能更好、更多的向世界讲述中国。

          祝福先生,期待先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