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荷韵里的消夏智慧

        作者:魏雨宸2025-08-17 08:29: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荷塘消夏图(国画) 宋 苏汉臣

            (2/2)莲塘纳凉图(国画) 清 金廷标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翻开中国历史上的消夏画卷,亭台水榭间的莲塘清韵始终是最富诗意和意蕴的。从宋代《荷亭消夏图》到清代《莲塘纳凉图》,古人以笔墨定格的不仅是生活场景,还是他们独到的生活追求。

          一处临水凉亭,几许遮阳树荫,一片清幽莲池,便构成了古代文人雅士喜欢的避暑之地。宋代苏汉臣所画的《荷塘消夏图》就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图景,画中水面平静如镜,星星落落地点缀着些许荷叶,粉白相间的莲花或含苞待放,或绽放得错落有致。亭间翠柳依依,柔嫩的枝叶随着微风轻摆。亭中站立两位仕女,其中一位正兴致勃勃地展示着手上的精巧物件,其姿态轻巧却不失优雅,另一位则慵懒地倚靠着凉亭栏杆,转头看向她的朋友。画面恬静温馨,既有自然之趣,又有文人之雅。

          宋代的《荷亭消夏图》直观地描绘了士人避暑的图景。画面以荷亭、树丛和远处的山峦为视觉焦点,从而形成空间的自然转移。远处隐约有山峦起伏,亭阁被一片荷塘包围,半掩于苍岩古木之中,水榭中有一人斜卧于榻上,几人在旁闲情对弈,一人于小桥之上抱琴而归,另有二人在近处小径上嬉笑打闹、缓步前行,从而形成一派“虽静而动”的氛围。画面呈现左下到右上的视觉推移,从沉稳刚劲到疏朗空灵,展现出宋代作品讲究的“虚实结合”,给观者带来一种清幽宜人之感。

          唐代杜甫有诗写道:“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清代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便是以这首诗为表现主题的作品。画面整体设色清丽淡雅,自然植被运用了较浓厚的色彩,整幅作品寄托了清代文人雅士对于娴静生活和淡泊人生的追求。

          如今,漫步在北京紫竹院的荷塘,流连于杭州曲院风荷的九曲石桥,或是徜徉在南京玄武湖的赏荷栈道,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空调与冷饮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度夏标配,但荷风送爽的天然清凉依然令无数人向往。同时,这种古代文人的雅趣也正通过社区荷塘、城市公园等载体进入寻常生活中——杭州采荷海塘公园将古典意境融入市井生活,江苏金湖博物馆以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传统荷韵的闲情雅致。

          现代人的荷塘雅集,既有与亲朋好友相约公园荷塘边野餐、散步和玩耍,感受夏日晚风、荷香沁脾;也有在茶室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用一束青莲的清雅驱散内心烦闷,从而体会“心静自然凉”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界;更有驻足于美术馆欣赏古人所创作的观莲避暑画作,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聆听他们通过画作娓娓道来的千年消夏智慧。

          荷风千年,在这个被科技加速的时代,荷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抹清凉,一丝清香,还是一种中华美学的传承。不妨让我们暂别空调房的封闭和无趣,去感受宋代周邦彦所说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浪漫氛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寻回那份久违的宁静与诗意。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