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国画) 38×83厘米 1999年 赖少其 赖少其艺术馆藏
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是山水画的天然范本。赖少其自署“黄山客”,自20世纪50年代起,曾20余次登临、游居黄山写生创作,以笔墨为黄山立传,而黄山也成就了他的艺术风范。
2025年适逢赖少其诞辰110周年,合肥市文化馆(赖少其艺术馆)精心策划“江山铁打——赖少其黄山图研究展”,深入系统梳理赖少其黄山题材中国画、版画、书法、篆刻、诗词等作品和文献史料,反映赖少其艺术实践中对传统文脉的承继、笔墨语言的革新、意象境界的升华和人格精神的投射,突出赖少其为推动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而探讨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之路。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与古为徒悟画理
新安画派、黄山画派是明末清初以黄山为主要创作对象的山水画流派。赖少其沿着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和实践道路求索,进而回溯宋元绘画及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等古人的笔墨与精神,独创新格,成为20世纪有重要影响的山水画大家。
赖少其深谙“师古而不泥古”之理,其黄山画作扎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之中。他潜心研习新安画派程邃、渐江、戴本孝的焦墨枯笔技法,唐寅和龚贤的画面形式结构,更从金农漆书的金石气韵中汲取养分。他对古人作品心摹手追,一丝不苟地临习名家墨迹数十件。在大量黄山图作中,赖少其以干笔皴擦、积墨成山的手法,将古人的程式化笔墨转化为对黄山地质肌理的精准捕捉,画面中嶙峋的山石结构暗含宋代山水骨法用笔的刚健,而虚实相生的留白又透露出元人山水空灵的意境。这种对传统的深度消化,使其作品既具古意,又充满现代形式意味。
焦墨渴笔写江山
20世纪50年代起,赖少其曾数十次走进黄山纪游写生,短则数日,长则多月,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以版画的刀刻力度、水墨的淋漓意境、书法的线条骨力、金石的雄浑朴拙、诗文的豪迈气韵重构黄山风骨,并将革命战士的坚韧精神与艺术家的浪漫豪情熔铸于黄山图景。他突破传统山水画程式,锤炼出“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的独特笔墨形式语言,笔下熔铸出河山如铁打般的视觉震撼与精神象征,开辟了黄山艺术表现的新境界。
赖少其选择以极简的墨色层次勾勒点染黄山风骨,在1980年创作的《天门槛》《观海图》等作品中,浓重焦墨似刀刻斧凿,写就山体的嶙峋轮廓,在纸上留下金石般的斑驳质感,渴笔皴擦丰富了画面的墨色层次与节奏,画面中偶尔点缀的淡赭石或花青,恰似千年古木逢春,在枯寂中迸发生机,形成“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与“浑厚华滋”的美学特征。
黄山烟云入梦来
1986(丙寅)年,赖少其七十归故里,定居广州。岭南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西方现代艺术的层出不穷,加之赖少其早年西画的求学经历,共同激发了他对艺术创新的思考与激情,于是赖少其决定进行“丙寅变法”。
赖少其虽身居南粤,却始终对黄山魂牵梦萦。“老夫归故里,日日梦黄山;梦中写来苦,笔笔汗湿衫。”此时,他笔下的黄山已超越了地理景观的局限,成为融合现实与梦境的心象图式。《梦游黄山西海门》《黄山之梦》等作品中,他以散点透视打破物理空间的束缚,将黄山峰峦景观解构重组,云雾以留白或淡墨晕染的方式流动于山脊之间,既暗示黄山瞬息万变的气候特征,又赋予画面道家“虚室生白”的哲学意境。值得注意的是,赖少其常将夜间对黄山的记忆与白昼的写生稿并置,月光下的山影与朝阳中的松涛在画面中交织,形成超现实的时间交叠,暗合其“卧游”式的艺术观——山水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心中之境。
铁笔丹心气浩然
赖少其擅长版画和书法篆刻,他将金石篆隶的“铁笔”之力注入山水画创作,在巨幅作品《黄山五百里》中,山石的勾勒如碑刻般方折拙朴,松枝的穿插似汉简般灵动劲健,画面呈现出“朴、拙、厚、重”的苍茫壮阔之美,他以金石与书法入画的实践,不仅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将画家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物化为山水的筋骨。画中题跋赖少其常以漆书大字书写“天地正气”“安得倚天横长戟”“一片丹心在人间”等词句,笔锋如刀刻石,与画中山水的雄浑气魄形成共振,彰显出艺术家“丹心报国”的家国情怀与“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赖少其八十岁后的作品是在他逐渐失去说话和生活自理能力,以极大的毅力在病榻上坚持完成的。他用绚丽的色彩和抽象的线条描绘梦中的黄山,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大自然的怀思依恋,熔铸于黄山图景。此时,他的艺术实现了革命精神、家国情怀、生命意志与黄山自然山水险峻壮美意象的契合与共振,达到“铁笔丹心浩然气,落墨无法见精神”的自由之境,形成“铁骨丹心映山河”的美学范式,为山水画创新提供历史参照与精神启示。
赖少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艺术追求、历史担当与文化使命的深度统一,他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将革命者的坚韧精神与艺术家的浪漫豪情熔铸于笔端图像,融合版画、书法、篆刻、诗文等进行跨媒介实践。他勇于突破传统,实现对黄山风骨的艺术重构,将山水画的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意识熔铸成“江山铁铸”般的视觉震撼与精神象征,形成独特的笔墨语言,彰显其家国情怀与人文理想,成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符号,为当代中国美术提供“传统再造”的范式参考。
[作者为合肥市文化馆(赖少其艺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