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观世界”与“览中国”:​双向的艺术凝视与对话

        作者:李亦奕2025-08-17 08:24: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巴黎歌剧院壁画稿(油画) 19世纪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2) 北平午门(色粉画) 20世纪 矢崎千代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近日开展的“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系统呈现丰富的国际艺术收藏。跨越三个世纪、勾连五大洲的两百余件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与艺术价值,共同勾勒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视野下的国际艺术轮廓,生动反映了中央美术学院在国际美术教育与交流中的历史成果。凭借其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该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对国际艺术的收藏始于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学院在陈列馆建设中有计划地购藏欧洲和苏联的艺术品,并得益于学院教师和国际艺术家的捐赠,馆藏国际艺术作品日益丰富,并逐渐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2008年由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落成后,国际展览板块成为美术馆展览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国际艺术收藏也进入新阶段,入藏了约瑟夫·博伊斯、小野洋子、肖恩·斯库利、比扬·诺格、罗曼·西格纳、阿涅斯·瓦尔达、马克·吕布、A.R.彭克等国际名家的当代力作,共同织就国际艺术网络。

          “流动的艺域”展览以“国际艺珍”与“中国镜像”两个单元并置呈现。“国际艺珍”以文化多样性、历史发展的双重线索,呈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体系的构建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介绍,19世纪欧洲油画原作和原画框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入藏。这批以教学研究为收藏初衷的作品,虽多出自佚名画家之手,却题材丰富,从静物花卉、市井生活,到劳动场景,展现了真实的时代风貌,成为研究19世纪艺术的实物例证,展览中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妇女头像》便是其中的珍品。

          多样化的版画收藏则铭刻着社会主义艺术交流的烙印。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王曼硕从乌克兰基辅美术学院带回师生版画,其中的木刻与铜版技法熔铸了社会主义主题与民族风情和历史;曾任版画系主任的伍必端在留苏期间系统收藏的56件版画中,既有涅列茨基等名家亲赠之作,也包含同窗习作等珍贵画稿。

          新馆时期的全球化拓展丰富了收藏的品类,从大量的国际摄影收藏,到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既有马克·吕布《枪炮与鲜花》等摄影经典之作,也有智利画家万徒勒里融合水墨与拉美壁画风格的《采集者》。多元化的收藏既与19世纪的欧洲传统对话,更构建起国际视觉文化的动态档案。

          “以19世纪油画为‘源’,以版画为‘脉’,以当代拓展为‘流’,这些馆藏的国际艺珍不仅是艺术史的切片,更是我们通过收藏、研究和转化,参与国际艺术交流的见证。”李垚辰说,展览中出现的很多国际艺术流派及艺术家,都曾是国内艺术家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从中可以看到,100多年来中国的国际艺术交流是在兼收并蓄中不断拓进的。

          “中国镜像”单元是透过四位外国艺术家的眼睛,展现他们心中的“中国”。矢崎千代二的色粉画展现了一幕幕观众熟悉的中国景色,北平时期的紫禁城、天坛、北海公园和江南的水乡,展现的不仅是当时的中国风貌,也有这位日本画家对中国的情感。矢崎千代二于20世纪上半叶多次来到中国,他将自己的色粉画全部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第八分班保存。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的作品以人文关怀、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著称。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中国旅程,留下大量珍贵影像,如《延安,中国1957》《上海,中国1971》等,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和巨大变化。

          这些作品并非外来者对东方风情的猎奇式捕捉,而是艺术家们以独特的文化背景、艺术语言和个体感知,对中国这片古老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土地进行的深刻观察与真诚表达。艺术家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和个性化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形象转化为他们艺术语言中的独特篇章。

          “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碰撞、理解与对话。它们是‘异域之眼’映照下的‘中国映像’,构成了与‘国际艺珍’相呼应的另一重维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项目主管胡晓岚表示,展览从“观世界”到“览中国”,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两个单元构成了双向的文化凝视与对话,探寻艺术跨越边界的流动,力图展示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深层意义。双股力量恰如太极般循环往复、相互作用,映照着世界艺术持续生长变化的动态图景。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