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神取形 形神兼备—​—吴宪生人物画中的时代印记

        作者:王岭 张卓然2025-11-24 08:58: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沉重的手印(素描) 187×384厘米 1994年 吴宪生  中国美术馆藏

          11月15日,“以神取形——吴宪生作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启幕,140幅人物画作展现了这位当代中国人物画领军者的艺术征途。作为安徽省宣城市人,吴宪生的创作始终与家乡安徽有着无法割舍的精神联结,那些聚焦安徽历史与现实的作品,既是他“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其“以神取形”艺术追求的集中彰显。从皖南山川到皖北平原,从革命往事到改革惊雷,安徽的土地与人民为他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而他则以融贯中西的笔墨,为家乡立传、为时代铸魂。


          乡土根系:

          家乡题材中的创作初心

          作为从安徽走出的艺术家,吴宪生对家乡的情感并非停留在浅层的地域认同,而是深入肌理的生命共情。这种共情,化作他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的采风实践,也凝聚成一幅幅饱含温度的艺术作品。在吴宪生的安徽题材创作中,现实关怀与历史叙事双线并行,共同构筑起一幅安徽的精神图谱。

          1984年,宣城地区遭遇洪水灾害,解放军官兵奔赴灾区抗洪救灾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灾害过后,他立刻前往宣城广德、郎溪等地体验生活,将所见所闻的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感人瞬间,凝结成画作《灾而不难》。这幅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没有刻意渲染灾难的惨烈,而是通过对救援场景中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传递出“灾而不难”的坚韧与希望,彰显出吴宪生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捕捉力。

          如果说《灾而不难》是对即时现实的艺术回应,那么《沉重的手印》则是对安徽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关键节点的永恒定格。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的手印,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吴宪生就曾深入小岗村体验生活,并于1994年完成素描稿,最终在2021年打磨成巨幅中国画。为了让人物形象真实可感,他逐一采访了16位参与此事的村民,为每个人建立详细资料。画面中,他以“老农按手印”为核心情节,围绕着18位村民各自不同的神态与心态——老会计的审慎、村支书的坚定、其他村民的期盼与忐忑,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历史场景。

          这些作品之所以动人,核心在于吴宪生始终坚守的创作原则:无论是大幅主题创作,还是单个人物形象塑造,每个人物都有其生活原型,这样画出来的人才不会概念化、雷同化。这种对真实的执着,正是他艺术创作的初心,而安徽的土地与人民,为这份真实提供了最鲜活的注脚。


          艺术破壁:

          形神之间的笔墨革新

          安徽题材的作品,不仅是吴宪生乡土情怀的载体,更是他艺术理念的实践场。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第二代核心力量,吴宪生走出了一条“融贯中西、融通古今”的笔墨革新之路,最终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风格。

          他的艺术探索,首先体现在造型与笔墨的有机统一上。吴宪生深谙西方素描的造型体系,早年主攻人体素描的经历,让他具备了严谨扎实的造型功底。但他并未止步于对西方技法的照搬,而是将素描的精准性与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巧妙融合。在《沉重的手印》中,18位村民的身形比例、面部结构都经得起专业的造型推敲,老农用劲按下手印的肌肉线条、皱纹里的沧桑质感,都通过精准的造型得以呈现;同时,他又以灵动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用浓淡干湿的墨色表现衣纹的层次感,让严谨的造型不失中国画的写意韵味。这种“以形传神”的创作手法,正是他对“度物取真、写形传神”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

          在艺术理念上,吴宪生秉持“立意在先,造型第一,笔墨第二”的原则,主张“与西方拉开距离、与传统拉开距离”,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笔墨与色彩相结合”。这一理念在安徽题材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作品《耕者有其田》中,他既沿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以墨色的层次表现人物的体积感和画面的空间感,又巧妙融入了西方绘画的色彩理念,用柔和的色调烘托出喜庆、温暖的氛围;构图上,他采用“不平之平”的布局,将工作队、民兵、村民等众多人物有机排布,既避免了画面的呆板,又形成了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视觉节奏。这种创新,让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又具备了现代艺术的形式美感。


          人文铸魂:

          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吴宪生的人物画,始终贯穿着一条核心线索——深刻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既体现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中,也彰显在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与传递上。在他的安徽题材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个个时代的精神印记。

          《沉重的手印》中,18位小岗村村民的手印,不仅是农村改革的历史符号,更是中国农民敢闯敢试、勇于突破的精神象征。吴宪生通过对每个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让观众看到了改革者背后的忐忑与坚定、迷茫与希望,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叙事,成为对人性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叩问。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吴宪生在其中注入了对人的深情、对时代的思考。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宪生始终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多次带领学生深入四川大凉山、陕北农村、黔东南等地区采风,在村寨中一住就是一个月以上,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已深耕艺术领域数十年的吴宪生,依然坚守着“不论中西、融通古今”的理念,在探索中国人物画现代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位始终扎根人民、心系家乡的艺术家,未来将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民族气派的佳作,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岭为安徽省美术馆馆长,张卓然为安徽省美术馆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