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探索美育的创新图景

        作者:李贞汗2025-11-24 08:49: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新图景”中央美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展现场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命题。中央美术学院近期举办的“创新图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展,正是这一命题的实践答卷——展览集中呈现百余个学生创新实践的案例,既延续中央美术学院“尽精微、致广大”校训中的文化内核,又融入智能时代艺科融合特色,清晰勾勒出美育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路径。


          在地实践:美育走向社会场域

          美育的生命力,在于从课堂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场景。此次展览的学生案例,多以国家战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形成“美创融合”的案例集群,其中多个项目已实现落地应用。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冠军奖杯设计项目是典型代表。受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学校创新学院主动承接项目,遴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建党百年红色文创设计团队”深度参与设计。该项目不仅完成国家重大活动服务任务,更成为“项目式美育”的具象化载体,学生在创作中深化了“艺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认知。相关设计成果已纳入学校创客案例库,实现“实践成果反哺教学”的闭环。

          乡村美育实践则聚焦民生需求。展览核心展区“构筑时代面”展示了学生团队以乡村美育为题,在学校与泡泡玛特、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中国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项目”框架下,形成的‘空间美育+课程美育’双轨模式。截至展览举办,该计划已在多地打造“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累计服务乡村儿童超千人次,相关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为城市美育资源与乡村审美需求的连接纽带,让美育在基层落地生根。

          中央美术学院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让创新实践循序渐进:在“课程筑基”阶段,借助“创新讲堂”“课展融合”机制,在“设计思维与美育”等课程中培育创新意识,展览中多件作品的雏形就来自这一阶段的课程作业;在“实训强化”阶段,通过创新工坊、社会调研,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美绘乡村”团队的实践经验主要在此阶段积累;在“项赛提质”阶段,依托“央美创客”平台优化成果,展览中80%的落地项目都经过这一阶段“实题实践”地打磨;在“孵化转化”阶段,通过毕业季“筛选—培育—对接”机制,打通“毕业创作到行业创新”的通道,IOFF文创创新团队便是典型案例,其在毕业季创客市集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并实现从创意到商业的价值转化。


          科技赋能:艺科融合拓展新边界

          同期学校还组织了“无处之境正处彼时”智能科技教学成果展,集中展示“研创融合”与科技结合的美育探索。这些实践为智能时代美育提供了新方向。

          其中,WHOM数字艺术团队的《我们1人类2在3火星4》项目极具特色。该项目通过数字虚拟形式构建未经验证的火星场景,在虚拟星际移民语境中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与文明演变,既是未来虚拟展览体验的“实验室”,也是美育创新的实践载体。截至展览时,项目已举办4次线上展览、开辟7个火星展场,邀请40多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还曾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学生在项目中不仅掌握跨媒介策展与游戏式交互设计能力,更通过虚拟场景构建深化对“人类文明与生态审美”的思考,让科技成为传递人文美育价值的新媒介。

          “数字中轴”项目则展示了北京中轴线数字化视觉效果,综合运用高清照扫、游戏引擎技术、云游戏等前沿技术,在数字世界里再现北京中轴线,取得良好国内外社会反响。该项目不仅入选展览,还获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产业组金奖,成为“传统资源+智能科技”的示范样本。

          从国家重大设计项目,到乡村美育的服务实践,再到艺科融合的创新探索,中央美术学院“创新图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展清晰呈现了新时代美育的实践路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领域的影响,这样的探索也为中国艺术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美育向更普惠、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