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美术馆举办石刻拓印公教活动
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深度下沉的时代语境下,美术馆如何打破物理空间局限,破解乡村美育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检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尺。山东省泰安市美术馆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将乡村美育作为馆校合作的战略支点,依托泰山文化基因与非遗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兼具地域辨识度与实践力的乡村美育路径。
乡村美育的本质是扎根土地的文化滋养,而非对城市资源的简单移植,这一认知贯穿于泰安市美术馆乡村美育实践的始终。泰山石刻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承载着千年书法艺术的基因;碑拓、剪纸、泰山陶艺等非遗技艺在民间世代相传,沉淀着浓郁的乡土美学;乡村田野间的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致,更是鲜活的美育素材。基于此,泰安市美术馆确立“以乡土为课堂、以文化为纽带、以传承为目标”的实践方向,提出“让乡村少儿在家门口感受艺术,在传统文化中树立自信”的价值追求,将美育实践与本土文化传承深度绑定,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理念升级。
为将理念转化为扎实成效,泰安市美术馆设立乡村美育工作专班,构建了“需求导向+本土赋能”的工作体系。通过数月深入边远乡村学校、特殊教育中心实地调研,该团队精准掌握基层需求,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将泰山文化元素、非遗技艺与美育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既解决了乡村美育“无米之炊”的现实困境,又避免了文化服务“水土不服”的尴尬,实现了美育资源供给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培育的根本性转变,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育实践范式。
在众多实践探索中,非遗传承与乡土课堂的深度融合模式,成为泰安市美术馆乡村美育最亮眼的特色之一。美术馆深挖泰山石刻碑拓、民俗剪纸、泰山陶艺等非遗项目的美育价值,邀请非遗传承人以“驻校教师”身份走进乡村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手把手教学”的方式,让传统技艺成为滋养少儿心灵的活态教材。在泰山石刻碑拓课堂上,传承人不仅带来了微型碑石、拓包、宣纸等专业工具,也带着对泰山石刻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从碑石的年代背景、书法风格讲起,逐步演示清理碑面、裁剪宣纸、刷墨拓印等每一个关键步骤。孩子们围在传承人身边,屏息凝神地观察每一个动作,当第一张带着墨香的拓片从碑石上轻轻揭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种将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艺术实践,让乡村少儿对家乡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泰安市美术馆深刻认识到,乡村美育不能依赖短期活动突击,必须建立多元支撑体系。在师资培育方面,针对乡村美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本土教学转化能力薄弱的问题,美术馆推出了“乡村美术教师赋能计划”。其培训内容不仅涵盖水彩、素描等基础技法,还包括引导教师挖掘泰山风光、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本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等。泰安市美术馆还安排乡村教师走进展厅,参与展览策划、作品评审等实践工作,让他们在真实的艺术场景中提升审美素养与教学能力。自2021年以来,泰安市美术馆累计培训乡村美术教师200余人次,其中12名教师的教学成果获得市级奖项,成为乡村美育的中坚力量,为乡村美育注入了持久的内生动力。
在基地共建与资源整合方面,泰安市美术馆构建起多元共治格局,与8所乡村学校及市特殊教育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美育实践基地”,明确馆校双方职责,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同时,积极联动泰山学院等高校资源,邀请美术专业的专家学者提供教学指导,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乡村美育志愿服务队”;主动对接政府文旅部门,将乡村美育工作纳入地方公共文化发展规划,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美育的良好氛围。
经过多年深耕,泰安市美术馆的乡村美育实践已结出丰硕成果。乡村少儿的艺术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专业美育指导下发掘出艺术天赋,作品频频亮相市级乃至国家级展览。近年来,每年均有20余件馆校合作的学生作品入选国家文物局指导的“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
从泰山石刻的墨香传承到乡村课堂的艺术绽放,泰安市美术馆以地域文化为根基,以创新实践为路径,让乡村美育摆脱了资源依赖的困境,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美育普及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这份实践不仅为乡村孩子点亮了艺术梦想,更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焕发新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也为全国美术馆行业开展基层美育工作提供了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