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鲁迅精神的有力注脚

        作者:朱永安2025-11-24 08:52: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致函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油画) 90×99厘米 1977年 陈逸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诗中的名句,早已成为鲁迅精神不朽的有力注脚。纪念鲁迅的文学作品和表现鲁迅形象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编者将中国美术馆所藏的油画《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致函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与这篇诗作融为一体,是颇具巧思的安排。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开启中国革命新局面。这件作品所要表现的正是鲁迅致函毛泽东,祝贺红军取得胜利的主题。对于画家而言,当年鲁迅如何写信的场景不可考证复现,将“一封信”转换为绘画语言,更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这件作品中,著名写实派油画家陈逸飞通过“写实”与“意象”的巧妙融合,实现了主题的审美表达。

          作者首先抓住了鲁迅形象的这个“实”。作为画面的主体,鲁迅一身忧国、沉郁深刻的形象跃然眼前。同时,画面中身披毛衣的鲁迅,靠立桌前的稳衡力量,以及左手轻扶衣领、右手持握信封的自信坚定,特别是望向窗外充满深思、饱含信念的目光,又在不断紧扣“希望”这一主题。观者可以看到,这既是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又不是一般化的鲁迅形象。在此情此景中,作者通过对鲁迅立体而真实的塑造,强化了主题的立体和真实。

          作为“虚”的部分,画家没有对背景进行写实处理,而是若虚若实地想象了鲁迅写信的时空场景——尚未关闭的台灯和洒满墙壁的晨光似乎在表明:这是鲁迅于晨曦中写完信笺,待发未发,再次陷入凝思的一个瞬间。

          光是画面最为重要的背景。如果说,台灯下淡黄的暖光投射在信封上,是从视觉上直接引领观者去发现主题,从窗外射进的大块面阳光则是在意象和情感上,凸显了对“致函”这一事件本身的意象性表达。“惯于长夜过春时”,如今寒夜乍明,思绪如水的鲁迅先生,立于洒满阳光的窗前,向人们传达着无尽的希冀。

          值得一提的是,臧克家的这首抒情诗,完成时间恰好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月的1949年11月1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1.94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