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早期。1874年,一群年轻画家在巴黎市中心的一个摄影工作室举办集体画展,展览取名“无名艺术家展览会”,展出作品165件,参展画家共30多位,其中包括莫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塞尚等人。展出的画作突出描绘光线和色彩所形成的视觉效果,依靠绚烂多变的光色、随意开放的构图和模糊不清的轮廓吸引观众眼球。由于这群艺术家作品的风格与传统学院派(尤其是安格尔式的)古典风格反差过大,当时的部分批评家和公众对这些作品充满了诧异、愤怒和嘲讽。一位批评家对莫奈画的《日出·印象》批评道:“莫奈的《日出·印象》就是一张草图,根本不配作为一幅完整的绘画。哪怕是印花墙纸,也要比这张海景画完整得多。”印象派的名称就来自莫奈的这幅作品,这次展览就是印象派的第一次独立展览。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的一次变革,是对西方绘画传统的颠覆。西方中世纪绘画多是耶稣、圣母、圣徒、天使等宗教题材,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在宗教题材之外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包含了部分世俗题材。18、19世纪西方绘画内容多是宫廷题材和战争题材。印象派之前的写实主义绘画关注的多是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的生活。可见,西方绘画几千年来变化的重点一直是“画什么”,直到印象派绘画的出现,才更关注“怎么画”。
印象派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彻底摒弃了欧洲传统油画的褐色调子,主张在室外的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在光照下的色彩变化。因此,印象派又被称为外光派。莫奈是印象派这一核心特点的典型代表。莫奈创作于1890年到1891年的《干草堆》系列画作最能体现其艺术理念。干草堆是法国乡村极其普遍、常见的东西,写实派的米勒也曾画过农村风景中的干草堆。米勒笔下的干草堆是农民生活的写照,莫奈笔下的干草堆是太阳光照在干草堆上产生的光色效果。莫奈的《干草堆》系列画作让观众看到干草堆在清晨、正午、黄昏时的颜色和阴影变化,看到干草堆在阴天、晴天、雾天等天气条件下的光线反射和色彩饱和度变化,看到干草堆在夏季、秋季、冬季呈现的不同面貌。莫奈的目标是捕捉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下瞬息万变的光线效果,这个目标可以是干草堆,可以是水、睡莲、教堂等。莫奈的作品中有人物画,但风景画是莫奈最钟爱的题材。室外阳光下的山水、花草、树木最能体现阳光的绚烂多变,也是他最常描绘的对象。
印象派对西方绘画传统的颠覆是全方位的,不仅包含对瞬间光色的捕捉和表现,还包含对传统构图形式的改变。这在德加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文艺复兴之后,直到印象派之前,西方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呈现的多是全景式画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其中的典范。印象派所处的19世纪后期,交通和通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德加在感受到这种时代节奏的变化后,便不再描绘那些古典主义式的长存不动的纪念性场面,也不再采用稳固平衡的对称构图,而是采用片段的、切割的、局部的、随机的构图来呼应新时代和新生活。
创作于1875年的《子爵勒皮克和他的女儿穿过和谐广场》是最能体现德加式构图的作品,被称为“构图革命的宣言”。这幅画的题材很日常,描绘了一个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和一只狗散步的情景。作品没有特别的情节,人物组合也没有难度。其特别之处在于,画中每个人都朝着不同的方向,不仅是视线不同,身体朝向也完全不同。父亲带两个女儿穿过广场,三人走路姿势各异。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却和传统绘画有所不同。从画面表现可以看出,画中父亲带着两个女儿正往前走着,突然有什么东西吸引了父亲的注意,父亲转身过去看一眼,女儿却并不在意,只管走自己的路,她们知道父亲会再转过来跟上,仅此而已。这样偶然的瞬间是传统绘画中竭力避免的场景,德加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这才是他要表现的现代人的真实生活瞬间。
印象派对西方传统绘画的突破与创新表现在多个方面,其拓展了绘画的题材、形式,也挖掘了光照与瞬间动态之美的艺术价值,为之后西方当代绘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