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为周秦汉唐的定都之地,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章草艺术,在近现代焕发新的生机,既延续古拙厚重的书风,又融入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质,形成独具风貌的艺术群体。本文旨在探讨陕西地域文化如何滋养、形塑并推动近现代陕西章草的创新发展。
陕西地域文化的特质
☆厚重与深沉雄大
陕西山河环抱,历史上长期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积淀了深沉雄大的文明气质。从西周青铜铭文的庄重严谨,到秦篆汉隶的恢宏大气,再到唐楷的法度森严,一脉相承的是一种宏大肃穆的审美传统。这一文化基因为章草注入了浑厚古朴的精神内核。陕西丰富的金石碑刻资源,如西安碑林的汉唐碑刻、汉中石门的汉魏摩崖等,为书家提供了取法典范,塑造了陕西书风正大雄强的气象。
☆融通与兼容并蓄
作为多朝古都与丝路起点,陕西历来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周制礼乐、秦统六国、汉通西域、唐纳百邦,均体现出融通南北、兼容内外的文化胸襟。这种开放包容的地域性格,使陕西艺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养分。书家既能取法周金秦篆、汉隶魏碑,又能融会贯通,将各体优长化为己用。这种融通精神为近现代章草的复兴与创新提供了文化土壤,使其呈现多元融合面貌。
☆开放与锐意进取
陕西文化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蕴藏着进取与创新的精神力量。汉唐时期的长安以高度自信推动艺术、制度与科技的革新。这一文化基因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再次被激活。面对西学东渐,陕西书家未盲目跟风,而是回归传统以求创新。他们深入金石碑版,重新发掘章草价值,以复古为革新,体现出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最终使章草在近现代焕发新的生机。
近现代陕西章草的成因
☆碑学兴起的时代影响
清末民初碑学大兴,学者和书家转向金石碑版与北朝书法,以“复古”实现“出新”。陕西书家积极响应,借助本地丰富的石刻与金文资源,重新审视章草的艺术价值。碑学追求篆隶笔意与雄强朴拙的审美倾向,与章草的古拙厚重天然契合,使章草成为碑学实践的重要载体。王世镗、于右任等书家均在碑学影响下探索章草,致力于融碑入帖、古今结合的新路径。
☆地域金石碑版资源的滋养
陕西境内碑石林立、吉金丰赡,如西安碑林、汉中石门摩崖、药王山碑林等,为书家提供了珍贵的学习范本。王世镗深研《石门颂》《石门铭》等汉魏摩崖,于右任广泛搜集墓志与造像记,均得益于这些地域资源的滋养。金石碑版不仅为章草创作提供形式借鉴,更传递出雄浑朴拙的美学精神。陕西书家长期浸染于此,形成厚重朴茂的审美趣味,其章草创作也多具金石气与碑版意趣。
☆书家要自觉地复古出新
在时代与地域的双重影响下,陕西书家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他们不仅临习古帖,更致力于梳理章草演变脉络,辨析章今之别,提出“学草必自章出”等主张。王世镗著《稿诀集字》、于右任推广“标准草书”、党晴梵作《论书绝句百首》、刘自椟强调“学章草知根源”等,皆反映出以学术引领创作、以复古实现出新的艺术追求。这种自觉意识使陕西章草超越简单模仿,通过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实现创造性转化,焕发古老书体的新生。
近现代陕西章草书家风格流派与特征
☆风格流派与特征
陕西章草在近现代的复兴与发展,并非单一书家或单一风格所能概括,而是呈现出多元并进、诸流纷呈的繁荣局面。这些书家虽同处陕西地域文化背景之下,共宗汉魏章草传统,却因个人取法、性情与审美追求的不同,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根据其用笔特征、结体方式与审美取向,可将这些以章草见长的书家,或书法中兼具章草笔意的书家粗略划分为五类。
一是浑穆朴拙类。以王世镗(1868—1933)、石磊园(1877—1946)为代表。王世镗深研《急就章》《月仪帖》等经典,并融合汉魏碑刻,其《稿诀集字》提出“初学宜章”,强调章草为草书正脉。代表作《章草草诀歌》用笔厚重苍茫、结体宽博谨严。《自作论书诗屏》字势开阔、气象浑穆,富金石韵致。石磊园以画名世,题画多用章草,风格内敛质朴,笔意藏锋含蓄,齐白石评其“气度雄浑”。
二是圆融宽厚类。以于右任(1879—1964)、高乐三(1900—1987)、李白瑜(1907—1986)为典范。于右任倡导标准草书,提出“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融章草波磔与今草流畅于一体,笔势圆劲、体势宽博,形成雄浑开阔之风。高乐三诸体兼善,尤以章草与颜体楷书闻名,其章草取法汉魏,融颜体宽博之象,笔致圆润浑厚、结字端庄秀美,行笔沉着而不失舒展,波磔分明而古意盎然。李白瑜兼善篆隶与章草,章草风格温润典雅,用笔从容稳重,气韵醇和,体现文人书卷气与古质的结合。
三是奇崛险峻类。以张寒杉(1880—1969)、寇遐(1884—1953)、党晴梵(1885—1966)为代表。三人皆以碑意入章草。张寒杉融篆籀笔意,用笔如刀、结字欹侧,章法错落,富奇崛浪漫之趣。寇遐取法北碑,方笔直势、骨力开张,风格雄强峭拔。党晴梵为学者型书家,所著的《论书百绝》系统梳理书史,章草融金石考据之严谨与诗文奇逸,笔法多变、结体险稳,彰显学养与个性。
四是俊逸率真类。以茹欲立(1883—1972)与刘自椟(1914—2001)为代表。茹欲立精研北碑与晋唐法帖,撰《皇象章草〈急就篇〉石本之研究》,草法研究深入。其章草清劲灵动,富于节奏与神采,俊逸洒脱。刘自椟主张“学章草知根源”,以简牍隶笔入章草,笔意高古而率真奔放,朴拙中透显天趣。
五是章今杂糅类。以阎甘园(1865—1942)、王雪樵(1894—1939)、刘旸光(1913—1996)为代表。此类书家打破书体界限,融通诸法。阎甘园兼容并蓄,草书融合今草圆转与章草宽厚。王雪樵诸体兼善,常杂糅章草、今草与行书笔意,并以汉魏碑版为根基,增强波磔张力,作品意趣丰富。刘旸光注重书写性,融章草波磔与今草牵丝,强调行气与墨色变化,著述《谈草书》等声明“融会古今”之主张。
☆书家之间的交流、师承与互动
陕西章草的繁荣得益于书家群体间多层次的交流与师承关系,其艺术生态依托于组织平台与地缘、亲缘、学缘等纽带。
1933年成立于西安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寇遐、张寒杉、党晴梵等人发起)为重要交流平台。于右任虽常居外地,仍与陕西书界密切联系,尤以提携王世镗著称。亲缘与师承进一步深化了书家之间的互动,比如于右任外甥周伯敏引介刘旸光等拜谒于氏,受其指点。周伯敏的岳父是王世瑛,其遂成为王世镗的侄婿,由此形成了于右任——周伯敏——王世镗的学术交流圈。茹欲立与刘自椟的舅甥关系则体现家族内部传承,刘自椟承袭“以隶入章”笔法与“取法正源”观念。
此类交流不仅关乎技艺传授,更涵括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党晴梵通过《论书百绝》等著作正本清源,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活动使其理论广泛传播。寇遐、张寒杉作为学会核心,共同研习金石,探讨章草与篆隶融通之道。书家间的密切互动,使他们在汲取陕西金石养分、回应碑学思潮、探索章草新生的过程中,既竞争又切磋,提升艺术境界,共同成就了近现代陕西章草的辉煌篇章。
近现代陕西章草的艺术创新、价值与历史贡献
近现代陕西章草书家群体的艺术实践,在艺术创新、学术价值及历史贡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创新:笔法融合与形式突破
陕西章草书家在艺术形式层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一是在笔法上,他们成功融合了碑帖两大传统:于右任将章草的波磔与今草的流畅笔势相结合,张寒杉引入篆籀笔法以增强线条的金石质感与奇崛气象。二是在结体与章法上,他们突破传统章草程式化的布局,更加强调通篇的气势连贯与节奏变化,如王世镗的章草立轴,以开合结字、朴拙意象和整体构成,赋予章草现代审美意味。
☆学术价值:理论建设与规范推动
陕西书家积极推进章草理论建设。王世镗通过《稿诀集字》《论草书章今之故》等著述,系统辨析章草与今草的源流,确立章草作为草书正脉的地位,为章草的复兴提供了学术依据。于右任在倡导标准草书的运动中,提出“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原则,其理论虽以今草为载体,但其规范化和系统化思路深受章草字字独立、法度严谨的影响,目的在于平衡草书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这些理论不仅推动了章草的发展,也对近现代书法的研究产生广泛影响。
☆历史贡献:传统复兴与时代回应
陕西章草的复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书家们回应了清末民初碑学兴起的思潮,证明了从金石碑版与章草传统中可以发掘承载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的艺术资源。他们以复古为革新,深入挖掘传统内核并进行现代转化,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语
近现代陕西章草的复兴,是地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折射出周秦汉唐开放进取精神的隔代重现。面对社会变革与西学东渐,陕西书家立足本土金石碑刻资源,以考据为途径、碑帖融合为方法,重新发掘章草价值,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他们通过系统整理草法、厘清源流,使章草从书斋雅玩升华成为承载历史与地域精神的艺术形式。
这一地域性书法流派的成功实践表明,真正的地域特色应扎根于本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表达。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而创新需立足于传统。陕西章草的案例说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在学术与艺术双轨中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既可守护文化多样性,亦可使地域价值获得现代阐释与世界意义。它印证了“越是地域的,越可能成为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可能焕发出现代光彩”,这正是其在当代最值得借鉴的历史价值。
基金项目: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年度项目“近现代‘陕西章草’艺术与谱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25YB0260)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