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透物见史:龙山玉器里的中华文明

        作者:张樵鹤2025-09-01 09:03: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静宁后柳沟村出土的玉璧和玉琮,出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玉成其美:龙山时代的用玉制度与工艺美学》(简称《玉成其美》)是近年来中国早期玉器研究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以考古学分期中的龙山时代为时空框架,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与工艺美学的三重维度,系统性构建了史前玉器从“器物本位”到“器物史料”的研究范式转型。全书以“用玉制度”为经,“工艺美学”为纬,让冷冰冰的出土玉器变成了“会说话的中华文明见证人”,在跨学科视野下完成了对龙山玉文化的全景式研究。

          这本书最难得之处,在于它让陌生的玉器成为解读远古社会的密钥。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形制、纹饰的静态描述上,而是构建了一套精密的“用玉体系”分析框架。通过梳理龙山时代不同等级墓葬(从超大型墓到小型墓)中玉器的种类、组合与摆放位置,一幅清晰的社会权力图谱跃然纸上。

          例如,玉钺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的集中出现,成为贵族阶层崛起的铁证;而装饰玉饰(如特定形制的玉璜、锥形器)在女性墓葬中的偏好,揭示了当时性别角色与分工的微妙信息。早期玉器(如琮、璧)主要作为沟通天地的“巫玉”,承载神权与祭祀功能;而晚期则涌现出多孔玉刀、玉圭、牙璋等新礼器群,其标识世俗政治权威与军事王权的“权玉”性质日益凸显。此转变深刻映射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进程中权力与社会特征的历史变迁。这种“透物见人”的能力,将考古材料转化为了生动的社会史叙述。

          《玉成其美》的另一大亮点,是巧妙运用技术史和工艺美学视角为成玉之美“溯源辨质”。通过用玉的材质分析,作者描绘出一幅史前令人惊叹的“玉石之路”。由于玉材产源地理范围的扩大和对优质玉材的追逐,龙山时代玉材的来源逐渐摆脱了“就地取材”与“就近取材”为主的模式,开启了玉材大规模的远距离交流与交换体系。书中从玉矿开采、玉材鉴定到切割技术、制玉工艺的技艺解析,再从艺术美学到审美观念的学理探究,深入建构了龙山玉器的材质体系、制玉技术、图案纹饰及其背后的美学观念。将以往模糊的“文化交流”概念,具象化为可追溯的文明流动图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早期中国文明互动网络的理解。

          本书最终将玉器研究提升到文明探源的高度,以玉器为纽带重构“中华九州”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玉器在跨区域交流网络中的流动,如良渚玉器对岭南石峡文化的影响、不同区域牙璋的传播、中原对其他地区玉器形制的吸收与内化,论证了玉器作为最神圣与珍贵的物品,是维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纽带,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早期“九州”观念的形成。龙山时代的玉文化使玉器成为早期礼制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奠定了后世玉文化长盛不衰的基础。

          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龙山时代玉器的壮丽画卷,更深刻阐释了玉器在中华文明诞生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与非凡意义。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让考古遗址中的玉器“活了”过来——当我们凝视一件龙山牙璋阑部的兽首雕刻时,看到的不仅是远古艺术家的刀工,更是中华文明“礼制基因”的初现。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