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莫朴:在现实主义中逐光前行

        作者:邹萍2025-09-01 08:44: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清算(油画) 90×116厘米 1948年 莫朴 中国美术馆藏

          莫朴,1915年出生于江苏,祖籍南京,1996年因病逝于杭州,享年82岁。他的一生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虽然命运跌宕,却用朴实的艺术语言和朴素的教育思想,践行时代使命,传承文化薪火。作为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莫朴较好地衔接起国家美术在艺术叙事和美术教育等维度的新旧转换,在中国世纪历程的经纬中坚定地逐光前行。

          2025年是莫朴诞辰110周年。近日,浙江美术馆举办“朴直向阳——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与文献展”,通过3281件画作和文献资料,系统勾勒出莫朴从一名文艺青年向革命战士再向美术教育者的转变,生动铺陈出20世纪中国美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当下我们理解莫朴,或可从三个点切入:爱国爱民的文艺战士身份、本土民族化的绘画语言和现实主义的教育思维。红色,是莫朴最关键的人生底色。他出身军人世家,血液中流淌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使命感,不愿“学而优则仕”,他以艺术为武器,无论是在布上画7米长的宣传画,还是随部队转移陆续创作连环画,抑或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的定制之作,他的艺术生命都与民族解放事业密不可分。“人民革命造就了莫朴,莫朴讴歌了人民,这就是莫朴经历的特色,也是他的艺术特色。”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曾说。

          1933年春,18岁的莫朴和好友创建了中国美术界最早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国难宣传团”,一路绘画、办展、演讲,从南京、北平、保定到包头、后套,后深入沙漠和草原。这场艺术长征是莫朴重要的成人礼,生于江南的他见识了西北的苍茫,体会了虽破败却精彩的民族艺术,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生活现实。之后他迅速成长:22岁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抗日,25岁参加新四军、加入中国共产党,26岁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办鲁艺华中分院,后任教于延安鲁艺、华北联大等。

          莫朴的创作完全生长于中国20世纪的现实世界中,虽然以舶来的油画为主要创作形式,但他“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主题、对象、内容和品味都有纯正的中国味,绘画语言天然具有写实主义气质和现实主义逻辑。肖峰评价:“他自谦自己的油画是‘土油画’,其实好就好在一个‘土’字。因为它没有丝毫媚俗、矫揉造作之感,而有我们的民族气质,他的油画凝重、浑厚、有力度、格调高雅,不禁使人想起米勒的作品,初看貌不惊人,当人们深入其中,却有无穷的回味,真是‘意境隽永,画中有声’。”

          创作于1942年的木刻巨作《铁佛寺》是莫朴的代表作。这件革命连环画源起真人真事,由莫朴和吕蒙、程亚君集体完成,共111幅,最终出版60幅。该作在吸收部分西画技艺的基础上,注重中国气派和民族化转向,人物个性鲜明,叙事感一气呵成。

          抗战胜利后,莫朴随华北文工团转战冀中平原,深入农村参加地方土改,油画《清算》藉此诞生。它以土改为题材,表现中国农民的群体觉醒,通过综合把控群像塑造、气氛营造、色光关系,将艺术性和时代性成功融入现实性,获得社会大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清算》是在农村中画的,画时没用模特,但站在画架前面眼前就浮现出许多农民形象,他们明朗而亲切,我常常被他们激动着。”莫朴说。稍早诞生的《分地》也颇具本土趣味。画面尺幅不大,大量的土黄色、土红色、黑色结合厚拙造型,将中国农民的坚忍与朴实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从广袤土地上直接生长出来的视觉印记。

          很长一段时间,莫朴不仅和战士们并肩战斗,也参加过农民同志在红旗下的宣誓现场,“在画《入党宣誓》这张画时,我很快便完成了初稿,后来在制作期间,有种感动一直拨动着我的画笔,使我能经常处于对画中人物的深切敬爱中,从而感到一种非常神圣的内心的愉悦和安慰。”他的处理匠心独具,比如,光的象征意义被发挥到极致,剧场般的明暗对比营造出抓人的氛围,人物形态虽概括却朴拙动人。画中诸多细节,如暗夜中配枪的军人、带有折痕的党旗、左下角弱化处理的农具、穿围裙的女性人物等,均是莫朴从现实中汲取的素材。

          1949年,莫朴与刘开渠、江丰等奉调接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人生的下半场从此与这座城市、这所学校紧密相连。在时代缰绳的牵扯下,莫朴的教育生涯经历两次重要起伏。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教务长,围绕“人民的新文艺”的宗旨,用超时代的战略眼光整体推进教学改革。“中国画改造”是贯穿20世纪中国美术的核心问题之一,莫朴在强调素描重要作用的同时,兼顾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并在林风眠、潘天寿等先驱开创的“中西融合”“传统出新”的艺术之路中注入现实主义内核,直接促发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打造出“外西湖”的黄金时代。

          也因中国画改造引发的误解,莫朴陷入低潮20余年,但他对祖国和党的信念始终未变。不能大展拳脚,他就专注笔头,先后赴绍兴、太湖、东海沿岸采风和创作,后足迹延至闽西、赣南等革命老区,写生之作满溢着生活细节,《鲁迅和祥林嫂》《方志敏》《苏维埃万岁》《鲁迅和陈赓》等主题性创作依旧能量十足。

          改革开放后,他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注重根据实际需求开启拨乱反正,如创办《新美术》杂志,鼓励理论探讨;将原本用于购买汽车的经费转为购买进口图书,为师生打开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从上海调来肖峰接班等,不仅确保学院加快恢复秩序,更为2000年后的提速发展夯实根基。

          莫朴一生坚守现实主义,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生活是艺术唯一源泉的信念,将人生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他的绘画成就和教育主张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占据重要篇章,是指引后辈持续前行的明灯。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