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泠之风从孤山吹到了广州

        作者:李亦奕2025-09-01 08:54: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1/4)酸寒尉印(篆刻) 吴昌硕

            (2/4)琴川(篆刻) 吴让之

            (3/4)《汉三老碑》拓本 丁仁、王禔、叶铭、 余任天、邓散木等题跋,韩登安题署。

            (4/4)隶书八言联 1951年 王禔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君子风骨 标领艺林

          1904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西泠印社。他们捐地出资,兴建楼阁,修启立约,擘画经营,极具心力,却都谦而不称社长。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成就了“创社四君子”的美名。

          1913年,西泠印社第一次社员大会公推海上金石书画巨擘吴昌硕为首任社长。一时间,天下印人云集景从,东瀛名家慕名前来,西泠印社的声名远播海内域外。在122年历程中,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 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位艺坛泰斗、学界领袖先后被推举为社长。“西泠印社社长”已然成为一道人文景观,标领艺林。

          作为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它不仅是江南金石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成为近代篆刻艺术的标杆,汇集了一代代大家,既深耕浙派传统,又兼容皖派精髓,形成了雅正大气、文质相融的艺术特质。


          文人篆刻 各开新境

          近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办的“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是近年来西泠印社最大规模外展。展品涵盖西泠印社创社四英、七任社长、名家精英精心造境的书画精品,明清以来至近现代文人篆刻代表人物的篆刻原石及金石拓本、印屏印谱等文物级藏品。展览凸显了西泠印社始终坚持艺术与学养并重的文化理念,以及金石篆刻艺术的赓续、传承与发展。

          展览不仅是艺术珍品的集结,更是一部立体的印学发展史。“文人篆刻”展区,从明代何震“程守之印”的爽利刀法,到清代浙派“西泠八家”的切刀妙趣,再到清代吴昌硕“酸寒尉印”的钝刀沉雄,一脉相承又各开新境。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张炜羽介绍,西泠印社收藏一批吴昌硕自镌自用的田黄石珍贵文房书画印,共十二方。“酸寒尉印”即是其一,作于1889年,印章以价比黄金的田黄石制成。时年46岁的吴昌硕在苏州县衙任小吏,好友任伯年来访,为吴作《酸寒尉像》,画中的吴昌硕穿着官服拱手端立,头戴红缨凉帽,诚惶诚恐,面带寒酸之色。吴昌硕款署“酸寒尉”自嘲,抒发其酸寒尉时期的苦楚和压抑。可见,“酸寒尉印”承载着一段文人交游佳话。

          随着金石学研究的深入,清人马起凤、释达受等开始将器物立体原貌拓印到平面拓纸上。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乔中石以此次展出的《汉三老碑》拓本为例谈道,此碑是江南仅见的汉碑,故又号称“两浙第一碑”,为西泠印社镇社之宝。观者从旧拓可以获知,碑文记载地方官“三老”祖孙三代的名讳、忌日等,以此示意子孙应有所避讳,并铭记祖辈的德业和忌日。此碑文书法浑厚遒劲,介于篆隶之间,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1920年代,该碑在上海被人觊觎,有流落海外之险,吴昌硕、丁辅之等西泠印社同仁紧急动员,公募重金,集65人之力以8000银元将碑赎回,并运至杭州置于西泠印社观乐楼旁,筑“汉三老石室”永久保存。吴昌硕撰《汉三老石室记》以志其事。此次展览展出的《汉三老碑》拓本有众多文史大家题跋,尤足可观。 

          《为五斗米折腰》是晚清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用青石田刻制的自用章,引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典故,结合赵之谦当时“终日奔走,买衣续食”的现实窘境而刻成。此印取法吴让之,朱文布局疏密有致,刀法刚劲有力,颇具节奏感,手法也极为细腻。在2017年嘉德秋拍中,这枚印章以1207.5万元成交,创下了文人篆刻最高拍卖纪录。


          两地印学 双向交融

          回溯篆刻艺术史,江南与岭南渊源颇深。清中叶以来,岭南成为文人游宦、游学的重镇。像翁方纲、阮元等江南学者入粤倡导金石之学,阮元在广州还创办了“学海堂”,将江南的考据学与实学精神引入岭南,为印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而原籍南京、自祖父起落籍番禺的著名学者陈澧,提倡“雅正为尚”的印学思想,影响了广东几代印人。浙派篆刻家余曼庵、常云生、徐三庚等相继南来,与岭南本土印人何昆玉、何瑗玉、张嘉谟等交游,岭南印人深受浙派印风的影响。至晚清,皖籍大家黄牧甫客居岭南十八载,开创了“光洁挺拔”的印风,其艺术成熟于粤地,并且弟子多属粤籍,形成“黟山派”,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与京派和海派鼎足而立。

          业界专家表示,究其渊源,皖派篆刻实为自清中叶以来几重江南基因在岭南土壤中孕育出的结晶。实际上,岭南与江南两地的艺术互动呈现出双向交融的态势。黄牧甫所创立的“黟山派”自岭南发轫后逐渐辐射全国,与江南地区的吴昌硕并驾齐驱,形成近代印学史上“南黄北吴”格局。至民国时期,蔡守、易大厂、邓尔雅、简经纶、谈月色等粤籍篆刻家通过北上沪杭的艺事活动,将岭南印学的革新精神注入江南的传统底蕴之中。这种持续的艺术交流,不仅彰显了江南与岭南两地印学传统的深度互动,更为中国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推动力。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邝以明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千泉一尺室”印章正是岭南篆刻与江南互动密切的例证。这是浙派篆刻家徐三庚送给广东人冯兆年的一方印章,是徐三庚当时来到广州为其所刻。值得一提的是,1872年,徐三庚应王韬之邀南游香港,归途居广州及东莞可园多时,张嘉谟、张崇光、尹子新、叶汝才及东莞的一些印人拜其门下学艺,印风为之一变。此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岭南印学的发展。

          西泠印社的印谱收藏以印社先贤张鲁庵捐赠的历代名家印谱433部为基础,印社中人不断充实。藏品的年代跨代之长、质量之高、系统之完整、学术性和代表性之强,使西泠印社在印谱收藏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次展览,西泠印社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十部印谱进行展示,种类包含古玺印、封泥、文人篆刻等,以陈介祺辑拓《簠斋印集》和吴大澂辑拓《十六金符斋印存》最为珍贵。

          为了全面展示一方小小印章的内蕴和力量,广州艺术博物院精心布展,采用高透K9水晶展示架镜面反射进行展示,展柜玻璃也采用低反光玻璃,并利用灯光打光立体呈现。此外,展厅还设置了“光的盒子”和“拾古”空间两大沉浸式打卡点,通过光影设置,将西泠印社经典印章元素艺术化、抽象化处理,并复刻杭州孤山标志性的石坊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泠印社“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的景致。一次岭南与江南文化的联动与对话,让金石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