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桐庐的第二届山水艺术季现场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这一生态文明思想已融入生态保护、城乡发展、产业转型等多个维度,推动形成一条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艺术领域,一批坚持理想的艺术工作者践行这一思想,以艺术设计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创造性能量。
“大地之歌”系列展览即是对艺术助力城乡建设的系统呈现,自2022年“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览举办至今,该系列展览梳理出群体实践的叙事框架。近日,“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陆续在北京、杭州两地开展,这些展出案例既是亿万个体用双脚丈量、用双手创造、用心灵感知的生动实践,亦是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一次回望。
艺术与生态和谐共生
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命题,艺术实践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人们感知世界、重新定义自身与时代关系的重要通道。在此前的“大地之歌”展览中,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已累计汇集超过300个调研案例与200份未来提案,形成了一幅持续扩展的“波纹地图”。今年的“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以“星群展”的形式在全国多地联动呈现,汇聚全国的百余个实践案例与120多个未来提案,是国内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题案例文献以及对美丽中国未来创想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呈现的案例和提案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个正在发生的、有关土地与人的故事。
从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这些案例依主题脉络,被编织进“自然守护、生态建设、城市进化、民生普惠、乡土共筑、在地发声、文艺扎根、文旅融合、文化激活、育见未来”10个叙事板块中。案例生动还原了多年来大江南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创新方法。它们是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微小而坚定的实践,是艺术工作者俯身触摸泥土之后的创造。
在展览中,“仓东计划”这一案例引人注目。该计划起始于2009年,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带领热心遗产保护的各界人士对古村落广东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及社区营造,鼓励当地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经过16年探索,该项目实现了对于当地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创新利用,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达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目的。“这一计划并不单单为了保留那些古朴华丽的建筑,更为了深入理解那片土地,让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与传统生活方式产生认同感。”谭金花表示。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黄健在观看展览后感到,此次展览是以艺术的形式来展示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案例和大胆探索,艺术家们秉承自然与文化融合的理念,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呈现方式,展示各地艺术、生态、经济、人文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深刻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过程转化为可见、可听、可触摸、易理解的艺术呈现形式。
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展出的案例可以看到,许多项目的初衷并非仅仅帮助当地获得经济效益,更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通过为当地培养人才,实现其自主发展,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带领团队实施的“云起河边:传统瑶寨与现代性嫁接”项目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经过为期10年的脱贫与乡村建设实践,团队帮助仅有57户瑶族村民的贫困村——云南西双版纳河边村实现了脱贫,团队还致力于培养青年人才,以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18年起,我们帮助村民成立雨林瑶家合作社,自主运营村庄事务,培养本土‘乡村CEO’,逐步实现由外部扶持向自主发展的转变。河边村在脱贫基础上,正在逐步迈向文化延续、生态共生与社区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李小云说。
在山东省诸城市南湖区蔡家沟村的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张破、李飞等艺术家在政府主导下,用8年时间将蔡家沟村变为了“行走的画廊”和农民画村。这一实践验证了“艺术赋能乡村”的可行性,通过“艺术家驻村+村民参与+文旅融合”的模式,解决了乡村空心化、文化贫瘠和经济发展滞后等社会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样本。
在湖南怀化市辰溪县罗子山瑶族乡学校,长沙师范学院师生团队开展了为期5年的乡村美育实践。依托校园现有条件,团队改造了大树剧场、露天电影院、木屋书房等公共空间,营造温暖有趣的校园氛围;开设版画、蜡染、皮影等工坊课程,结合当地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山区学生的艺术体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在此期间,超过50名师生与志愿者与村民协作、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探索美育在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中的可能性。
在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看来,文化艺术在这些实践中不再只是点缀,而是深深融入生态文明的肌理之中,成为一种柔软而坚韧的建设力量。“在行动上,它通过空间重塑、生态疗愈、公共美学营造、社区赋能等方式,将宏大的生态叙事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延续的生活体验;在机制层面,艺术促成不同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串联生态、文化、经济与组织资源,形成更加综合、更具韧性的地方发展模式;在知识与话语层面,影像、故事、展览、节庆这些文化载体,共同构建出一套属于地方的表达体系,既凝聚了文化认同,也为政策制定与社会传播提供了深层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汪莎说。
搭建跨界联动的协作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案例并未随展览的结束而消散,而是通过不断聚合和再挖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美丽中国研究院协同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基于案例积极搭建“校地合作、跨界联动”的协作网络,设立学习中心与协作中心,在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中推广研究成果。据悉,学习中心自2023年起面向全国文旅系统干部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超过3万名学员与近700名国际官员,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与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该合作模式在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内被推广为高校共建示范,构建起展示、教学与交流相结合的常设机制。
在位于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的“美丽中国流动展席”分展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单元为叙事框架,系统呈现全国典型生态文明建设案例。此次展览并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与中国美术学院的首次合作。自2023年起,双方就展开了一系列深化交流合作——探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艺术展现的科艺融合范式,共同开展高端论坛对话,邀请生态环境领域和艺术界的大家同台论道;共同发布美丽生态的实践案例,开展标准的制定和研究;联合成立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指数研究中心,推动深化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相融合的实践。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介绍,下一步环境规划院还将与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携手,在构建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指数体系、打造科艺融合的创新平台等方面展开协作,以艺术语言讲述美丽中国的生动故事。
“我们将以设计赋能绿色轻工,探索生态美与产业新的融合范式,探索绿色文化传播的新机制,通过影像、出版物、线上平台、国际展览等载体构建绿色传播矩阵,全面展示轻工产业绿色转型成果,借助高校、智库、行业协会等力量,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赵爽说。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大地之歌”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与展示,更是一场动态的、持续发生的社会现场与公共互动。未来,期待携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持续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贡献力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