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谷国伟:笔墨当随时代走 青春落笔最风流

        作者:彭彬 秦鑫歌2025-08-21 09:05:22 来源:大河美术报

           谷国伟书“笔墨当随时代走 青春落笔最风流”寄语青年

            在宣纸与墨香的经纬间,总藏着不为人知的青春叙事。8月13日下午,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谷国伟受邀参加《“字”在青春》栏目访谈。作为河南青年书法家的优秀代表,他的学书之路上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对于新时代的书法后学,他又有什么建议?

            谷国伟与书法的缘分始于童年。每年春节前,父亲在街头写春联时,年幼的他便守候在案头帮忙拉纸。红纸黑字在风中轻扬,墨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成了他最早的书法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回忆道,“拿起毛笔时,心自然就静下来了。”这份安静并非刻意求之,而是笔墨与心性的天然契合,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书法在他心中早早地扎下了根。

            上大学时,谷国伟学的是理科,毕业后任职于高校,担任高等数学教师。因为热爱书法,他辞去了体制内的“铁饭碗”,转行成为《青少年书法》杂志的一名书法编辑。他坦言正是当年那个关键的选择,让自己在书法道路上收获颇丰。“将爱好与工作结合是人生幸事。”他感慨地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年轻人在择业时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转行、从零开始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上浪费生命。

            或许,有的书法家会感念师从名家的耳濡目染,或铭记某位恩师醍醐灌顶的点拨。“这些固然重要,但书法的学习,更多的要靠自己学、自己悟。”谷国伟的成长轨迹,就像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一个——他以笔为犁,在砚田默默耕耘,最终完成了从书法爱好者到青年书法家翘楚的华丽蜕变。他说:“在我看来,学习书法没有什么秘诀,更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一个字——勤,勤于练习、勤于思考、勤于交流。”上大学的时候,谷国伟就给自己取了个斋号——寒斋,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此激励自己要想绽放惊人的幽香,必先历经刺骨的磨砺。勤奋,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风雪中的默默扎根;刻苦,不是短暂的咬牙硬撑,而是长年累月的自律与沉淀。

            他坦言,学书过程中,自己也有烦躁的时候和瓶颈期,“这时候不妨先放下笔”。这种“放”不是放弃,而是给思考留白,待积累足够,自会水到渠成。他强调“与古人对话”的重要性,认为临帖不是机械模仿,而是通过一笔一画揣摩先贤的笔意与心境。

            当今时代可谓书法学习者千载难逢的黄金时期。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知识壁垒,历代碑帖、名家教程等珍贵资源触手可及;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多元传播渠道为书法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谷国伟说,年轻一代本身就具备得天独厚的学习优势——高效的学习能力、开放的创作思维、敏锐的传播能力。但越是身处这样的便利环境,越需要警惕“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越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真正的书法之道,不在于追逐流量成名变现的速成之法,而在于沉心静气地临池学书,在笔墨纸砚的往复中体悟传统美学的精髓。

            如今,已是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谷国伟,工作更忙,责任更大,但书法作为繁忙工作的调味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总是让他沉浸其中、享受其中,恰如他的斋号“悠斋”,优哉游哉,自在从容。从“寒斋”到如今的“悠斋”,反映出他的学书理念,从刻苦积累到超越刻意,追求“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书写状态。

            “笔墨当随时代走,青春落笔最风流。”谷国伟说,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一场与自我、与时代的长久对话。而青春的风流,终将落在那些敢于提笔、甘于沉淀的瞬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