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州画院培育“青苗”十二年:​创新机制,培养青年美术人才

        作者:陈川2025-07-28 08:16: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年10月26日,青苗画家赴海南开展“艺游南风——青苗四期海南采风写生行”

          日前,“回溯——广州画院暨青苗计划文献晋京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这场展览不仅梳理了广州画院43年来的学术脉络,更集中展现了“青苗计划”在青年美术人才培养上的成果。作为扎根岭南的专业美术机构,广州画院始终关注青年艺术家的职业化转型,视其为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命题。


          创新机制,破解转型难题

          美术院校毕业生想成为职业艺术家,这条路并不容易。他们虽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特的艺术特质,但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广州画院联合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启动了“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简称“青苗计划”)。该计划用三方协同、公益扶持的创新模式,通过画院和美院的教育对接,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帮助青年艺术家实现职业转型。

          “青苗计划”主要从全国八大美院及综合性大学遴选在校研究生或毕业生,通过学校导师推荐和专家评审,选出青苗画家。该计划培育周期是三年,并通过三大创新机制改变培养路径。

          一是回归传统,把师徒传承和集体研究创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划分工作室,实行导师负责制;另一方面,打破画种的界限,组建国画、油画、综合材料等跨领域创作小组,并开展艺术家工作室访学、联合创作等特色实践活动。

          二是构建“青苗专家库”和跨界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的资深专家组成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定期开展技法传授和理论研讨,还组织大家赴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深度写生创作,让青年艺术家真正“走出画室,走进生活”。

          三是构建展示平台和艺术市场联动机制。建立了“开学展—中期展—结业展—晋京展”展示机制,形成“展示—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与专业拍卖机构合作,推动作品市场化。在2015年的“华艺国际春季拍卖会”上,6位青苗画家的作品全部成交,证明了他们的创作实力。

          此外,“青苗计划”采用多元培养方式,通过各种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如每年出版画册、建网站、发《青苗快讯》,形成完整的推广体系。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育机制,不仅给青年艺术家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还探索出了新时代美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成果丰硕,岭南新苗长势旺

          “青苗计划”至今办了4期,全国有680人次参与,学员规模从首期的52人增加到第四期的325人。经过系统培育,青苗画家在艺术创作、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12年来,“青苗计划”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港澳地区的育才网络,成为培育和选拔优秀青年画家的重要平台。在创作成果上,青苗画家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入选作品数量大幅增加,从第十三届的21件到第十四届的95件(其中10件为进京作品)。他们的作品还在“羊城礼赞”“广州故事”“湾区艺术家城市记忆”等重大主题创作展上亮相。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培养出了冯剑平、何馥君等广东画院创作骨干,林锋、黄涛等广州美院教学人才。

          在湾区融合发展上,“青苗四期”创新建立青苗班、湾区班、杰青班三级培养体系,吸引了20多位我国港澳艺术家参与。通过“一带一路·岭南海丝”写生活动、“文脉亲则人心通”联展等,推动大湾区文化建设。

          “青苗计划”还依托地区文化地标设立学术交流中心,整合区域优质资源,促进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融合,加强跨区域学术合作和艺术生态建设,还开展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应对挑战,稳健生长

          “青苗计划”秉持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的理念,影响力、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虽然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不少挑战,但是团队积极应对,实现了培养计划的稳健发展。

          首先是化解个性化培养和规模扩张的矛盾,随着学员的增多,“青苗计划”建立了进阶培养机制;其次,为平衡艺术个性与主题创作,特别是针对青年艺术家创作中的符号化倾向,“青苗计划”提出“双扎根”理念,一方面深入生活找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学习传统笔墨语言,通过合作创作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为了让青苗画家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发展,“青苗计划”尝试“驻留工作室”方案,每年选优秀学员入驻广州画院青创中心,和在职画家共享创作空间、参与主题创作、对接专业创作机构,让他们提前适应艺术生态,顺利从专业学习过渡到职业实践。

          然而,“青苗计划”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对此,“青苗计划”积极探索多元资金筹措机制。一方面,建立艺术定制反哺机制,和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主题性艺术委托创作项目,把企业赞助资金注入青苗画家创作基金,形成可持续的资金循环,既让艺术价值得到转化,又给青苗画家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推行区域协作降本增效模式,采用“场地共建”运营机制,比如粤东学术交流中心和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12年的深耕,青青之苗,今已蔚然成荫。广州画院会带着岭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继续汇聚社会力量,把“青苗计划”平台建得更好,守护青苗画家在岭南这片艺术沃土上深扎根系、茁壮成长,让美育之光在艺术传承中生生不息、薪火永续。

          (作者为广州画院创研部主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