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君武是中国漫画史上一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的漫画艺术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他早年以都市批判漫画闻名,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都市生活乱象,以密集人物群像展现社会矛盾,画面充满动态张力。
延安时期,他将漫画创作与民族化、大众化相结合,巧妙地将民间谚语、歇后语融入标题,以更简洁的线条和更通俗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东北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漫画,发表了《磨好刀再杀》等一系列被称为“一张漫画能顶十万兵”的作品,在当时发挥了强大的战斗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任中国美协领导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创作内容多围绕时事新闻、漫画插图和“内部讽刺”,构思幽默机智,通俗而富有哲理。晚年,他远离繁忙与喧嚣,不再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而是生活趣味的采撷者,以更温情、更轻盈的笔触,描绘烟火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将琐碎日常绘成温暖的笑意。
今年是华君武诞辰110周年,中国美术馆特从其生前捐赠的作品中精心遴选出他晚年创作的110件漫画,举办了“生活拾趣——纪念华君武先生诞辰110周年作品展”。展览通过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作,带领观众走进一个既犀利又温情的生活世界——那里有市井的烟火、文人的幽默、世相的荒诞;在那里,幽默是智慧的影子,讽刺是善意的提醒,而生活本身——无论悲喜——皆可成趣。
漫画“生活拾趣”系列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华君武退休后应《天津日报》之邀,历时7年完成的一组社会生活漫画。这位已入古稀之年的漫画大师,以那支阅尽沧桑的画笔,于市井烟火之间捕捉微澜,遂成“生活拾趣”系列——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幽默速写,亦是一位经历无数风雨的艺术长者对时代的深刻观照。这些作品因扎根生活细微处的凝神注视,而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寻常生活的点滴在别人眼中或许只是无谓的浮光掠影,却被华君武赋予了别样的深意。他像一个耐心的拾穗者,不放过市井巷陌间任何一块映照时代变迁的碎片,这其中不仅有生活的趣味与温情,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生机。例如,《爷爷分配了新工作》以极简的线条和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退休干部送孙女上下学,象征着领导干部退休后新生活的开始。《咚咚声中填代沟》描绘的是祖孙三代随着收音机中播放的音乐跳起了迪斯科,并通过“知难行易”与“咚咚声中填代沟”的图文呼应,赋予了代际关系这个永恒命题的新解。画面中的录音机、舞步形态更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现象的切片。
华君武如同一位敏锐的社会调查员,他笔下的场景、物件、行为方式,无不带着清晰的时代印记,成为拼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生活图谱的重要视觉碎片。《奥运喜讯》这幅漫画的精妙之处在于三重时空的叠印:河西妇产医院暗示新生命的诞生,出租车是现代化的符号,“奥运喜讯”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将摘金夺银的盛况,配文“爷爷奶奶想通了”道出了观念的转变。这一重大观念的转变被华君武浓缩在医院门口这个日常场景里,让新生儿与奥运冠军形成隐喻性的接力。
《远眺舒怀》描绘的是市民迁入新居的场景。画面构图分成了上下两层。上层阳台祖孙三代凭栏而立,戴眼镜的老者望着远方,妇女手指远方,孩童踮脚扒栏;下层阳台上四口之家簇拥站立,男女主人抱着幼童,眺望远方。楼房的轮廓简洁,仅以栏杆区分空间。右侧题诗为画面注入灵魂“住房困难户,今日迁新居,楼比景山高,天天度重阳”。1991年重阳节前,正是我国住房改革初期。画面中“住房困难户”变成“迁新房”很有时代感,当时北京普通的家庭能住上高层楼房确实是一件大事。从“困难户”到喜迁高楼新居,以北京景山为参照,“天天过重阳”都凸显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喜悦感。华君武用阳台方寸之地容纳了社会变迁,在市井笑声中回荡时代的跫音!
《既讲卫生,又练书法》《得其所哉》《童趣》《私家三轮车欢度春节》《天津煎饼果子满京华》等这些承载了特定年代记忆的意象被华君武先生赋予了超越特定时间的幽默风趣,成为一个时代中个体精神状态的艺术凝结。
“生活拾趣”中的每一幅画面,都堪称一幅微缩的时间标本。它记录了一个被宏大历史叙述常常忽视的层面——普通百姓的具体而日常的生活感受与处于变革浪潮中的波动。它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不经意间留下了一部独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井微观史,弥补了宏大叙事的某种缺漏。
“漫画就是一种快乐的艺术。”这是华君武晚年对创作观的朴素总结。观看“生活拾趣”系列漫画,常常能会心一笑。这种笑源自于他在平凡生活中独具的法眼。他画市井小民的狡黠与天真,也画知识分子的迂阔与可爱;他讽刺世态的荒诞,也调侃自己的固执与偏见。他的笔下没有绝对的善恶对立,只有对人性复杂性的温柔凝视,映照出时代的脉动与人心的温度。
愿每一位观者都能在华君武的笔端世界里,拾起生活的趣意,找到会心一笑的默契;愿他的漫画如春风拂面,让您在笑过之后仍能咀嚼出几分生活的真味。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