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献展”现场
走进广东美术馆的档案库房,一卷卷纸质文件、一帧帧电子影像,生动地记录了美术馆过去20多年来近1300个展览的足迹。每一份档案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凝聚了档案工作者多年的经验与心血,成为美术馆保护和传承艺术的重要基石。每一个展览都是一个艺术故事,每一份存档的档案都承载着艺术发展的脉络,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桥梁。
在艺术展览档案的收集环节,广东美术馆自2017年起进一步完善和升级档案管理模式后,实行了“项目负责人收集负责制”。展览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各部门,收集展览相关文献资料,并将资料集中提交至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由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核对、分类和归档。此举措有效保证了档案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实践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经常遇到资料来源复杂、格式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制定标准化提交模板、开展资料交接会议等方法,有效提升了收集效率和质量。
档案整理流程同样严谨有序。档案人员首先依据《展览档案提交详情表》逐一核对资料完整性,哪怕是一份嘉宾签到表都不放过。接下来,按主题和时间顺序对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分类与排序。完成初步整理后,通过扫描仪和数字转录设备实现电子化存储,并建立详细的目录和检索索引。广东美术馆坚持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轨制”管理模式,将数字化存储作为日常查询的主要手段,纸质档案则作为长期备份保存,确保历史文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数字资料还同步进行三重备份,一份存入光盘,两份存于不同硬盘,进一步保障档案的长期安全。在一次大型国际展览归档中,档案人员甚至耗时数周,反复比对展览宣传视频和策展稿件,修正了数十处资料信息差异,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据介绍,广东美术馆艺术展览档案工作经历了“建立初期、数字化转型、完善和升级”三个阶段。
建立初期:1997年广东美术馆开馆之初,便同步建立了艺术展览档案机制,配合展览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当时档案以纸质文献、照片和录像带为主,分类和管理主要依赖人工,流程较为简单。
数字化转型期:随着技术的发展,馆内逐步将纸质文献、照片和录像带等转换为数字格式,建立数字存储系统,使资料管理和查询更加高效便捷。
完善和升级期:2017年至今,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变得更加系统、专业和细致,档案人员积极整理和保存展览相关的文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档案内容更加全面。
截至2024年,广东美术馆已整理归档1453卷艺术展览档案,包括约60000页资料和2319张声像光盘,完整记录了20多年的展览历程。在这一阶段,档案人员还探索如何让档案走出库房,与公众产生更多互动,推动资源开放和活化利用。
随着近年展览规模的扩大,档案工作量成倍增长。仅2024年度,广东美术馆就归档纸质档案近4000页,电子资料约400GB。相比1998年全年仅有289页纸质档案的情况,如今的增长既反映了展览活动的频繁,也体现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这些艺术展览档案也为广东美术馆获得“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称号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档案的价值不止于保存。广东美术馆积极探索档案的再利用,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库和策展的灵感源泉。研究人员借助艺术展览档案重构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探讨艺术现象的历史脉络;策展团队则通过查阅档案,发现被遗忘的展览主题和展陈手法,丰富当代策展的思路。此外,档案还为美术馆展览提供了重要资料支持,其中“广州三年展”和“广州影像三年展”期间,同时策划了文献展,将档案资源有效转化为公共展示内容。广东美术馆也通过实物档案为基础,策划了“追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广东美术馆展览海报设计巡回展”等专题展览,让档案走出库房,走进公众视野,唤起社会对美术馆历史的关注与兴趣。
未来,广东美术馆将继续坚持规范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艺术展览档案的资源库建设,让艺术展览档案资源服务更广泛的公众、教育和研究领域。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美术馆在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和国际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档案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下,这些静默的档案正悄然发挥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作用,成为广东美术馆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