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建筑艺术网 -最大的建筑艺术门户网站
资讯
新闻
展讯
专题
评论
访谈
趣闻
服务
名家
企业
协会
建站
论坛
互动
欣赏
商业建筑
文化建筑
教育建筑
古建文化
园林建筑
别 墅
知识
史论
理论
视频
技法
鉴赏
保养
#
#
#
推荐新闻
[07月12日]
索菲亚·墙地一体“四箭齐发” 地板单品抢先“跑马圈地”
[07月12日]
立邦与上海宝龙美术馆联合呈现“大黄鸭之父”霍夫曼个展
[07月11日]
施耐德电气:AI赋能行业转型 助力楼宇行业向“双碳”目...
[07月08日]
立邦以“小径分岔的花园”为主题,借设计之力传递行业新生态
[07月07日]
启迪设计灵感,立邦举办2023未来之星青年设计师大赛夏...
[07月06日]
更低衰减!CPVT银川晶科TOPCon实证结果大起底
[07月05日]
NavVis推出新一代可穿戴式移动扫描系统——VLX3...
[06月30日]
达沃斯论坛|驱动光伏行业加速升级 晶科能源钱晶建议加快...
[06月29日]
广东省副省长组团访问以色列企业Gauzy,力促两地科技交流
[06月27日]
2023住博会圆满落幕,中晶建材引领装配式绿色建材新航道
美术史论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中国建筑艺术网:首页
>
美术史论
>
艺术研究
陈望衡: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就是在这样一种宇宙观的指导下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尽管伦理与审美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但又是和谐的、统一的。由于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伦理学,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伦理学的影响,因此伦理与审美的统一是以伦理为核心的。下面我们从“天人关系”、“善美关系”、“理情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统一。 一、天人关系论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中国的伦理学与中国的美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只是中国的伦理精神侧重于将天人关系义理化,而中国的美学...
[详细+]
2009/09/09 17:01:2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何仁富: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 悲剧 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
[详细+]
2009/09/09 17:00:3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张文涛: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关怀
一、必须重省传统 宗白华曾这样表达过他对新文化之“新”的看法:“我们所谓新,是在旧的中间发展进货,改正增益出的,不是凭空特创的,勿要误会。”(《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卷一,103页。以下凡引自此书的材料皆随文夹注。且简称《全集》,并只注卷次、页码。)因为他看到,“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日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全集》卷二,356页)所以,宗氏反对对待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他相信一个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无论如何不会一无是处,陡然间丧失了其全部的生存合理性,激烈的情...
[详细+]
2009/09/09 16:59:4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潘知常:禅宗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现象学美学
研究禅宗美学,学术界关注的往往是它的作为“文献”所呈现的种种问题,而并非它的作为“文本”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事实上,就中国美学的研究而言,考察禅宗美学“说了什么”以及它所带来的特定的“追问内容”(庄子所谓“圣王之迹”)固然重要,但是考察禅宗美学“怎么说”以及它所带来的特定的“追问方式”(庄子所谓“圣王之所以迹”)或许更为重要。因为,在人类美学思想的长河中,前者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然而后者却永远不会消失,而且会随着后人的不断光顾而展现出无限的对话天地、无限的思想空间。本文所说的“禅宗的美学智慧&...
[详细+]
2009/09/09 16:58:5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王世德: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一、禅宗精神与文艺美学的相通 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论述佛教和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影响的论著(注:例如有曾祖荫的《中国佛教与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王海林的《佛教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高长江的《禅宗与艺术审美》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黄河涛的《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丁明夷、刑军的《佛教艺术百问》,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出版;陈聿东的《佛教与雕塑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研究了审美的妙悟、虚静、言意、境界、形象、静观、直觉、想象、顿悟、灵感等以及禅宗对山水诗画、古窟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的美学影响。 本文试图对禅宗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给美学有何启发、对我们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有何重要帮助等问题...
[详细+]
2009/09/09 16:58:0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 在前现代,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但从总体上说,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是基本吻合的。倘使我们把艺术和社会的这种功能关系视作艺术的基本发展线索,那么,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面貌显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其说它是与社会...
[详细+]
2009/09/09 16:56:1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王岳川: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踪迹
内容提要: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关键词:新世纪 后学 多元问题 文化转型 后现代话语 作者简介:王岳川 1955年生于四川,...
[详细+]
2009/09/09 16:55:3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王德胜: 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的基本认识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制度性改革,不仅造就了整个中国文化领域的广泛的结构性变异,同时,它也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部,产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动,不断促成了广大民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迅速变更,进而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在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分化与重组。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从总的方面来看,90年代、尤其是最近几年间,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大的改变。 一、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现状 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在它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潜在着一种相当明确的意识形态立场,即在放弃"政治─...
[详细+]
2009/09/09 16:54:4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王岳川: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 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
[详细+]
2009/09/09 16:54:0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邓晓芒: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一)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后记”中却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艺术之谜”,“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第63页);而在“附录”中也谈到:“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本文中没有给出答案的诸种问题之一。其中仿佛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而其实乃是对追问的指示”(第69页)。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将海德格尔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作一个比...
[详细+]
2009/09/09 16:52:5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上一页
1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艺术活动
>
此岸·彼岸
开始:
2025/07/31
结束:
2025/08/14
省市:
江苏
场馆:
雨花美术馆
极目楚天
开始:
2025/08/02
结束:
2025/08/12
省市:
北京
场馆:
中国美术馆
乐园
开始:
2025/08/01
结束:
2025/10/15
省市:
北京
场馆:
NORHOR北欧表情家居
新闻热点
+
more
中央美院雕塑系石雕工作室优秀师生作品亮相景德镇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琢石问道—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石雕工作室教学研究展”29...
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王志坚 | 用饱蘸阳光温度的画笔,定格时光褶皱里的暖
极目楚天舒丹青翰墨长
在醉墨狂欢间,直求艺术本真
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丹青本色——当代中国画原创百家学术提名展”将在北京开展
以“十示” 探索三十八年——走进丁乙的“盘山之路”
最新专题
+
more
红心伟业
红心伟业:由华夏少奇(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主要宗旨:传承红色资源,发展诗词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职能:组织引导全国红色研学及中小学研学旅行,在革命根据地、纪念地、伟人故里等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旅游教育体验;创作红色影视作品;传播红色歌曲等。
张大千
张大千简介(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 张 大千 在现代艺坛上,张大千大概是成就最高的国画家了。他精山水、工人物、善花草,还能书会銮,我不知能出其右者谁?比起会画来,张大千...
合作联系
邮箱:
fuwu@meishujia.cn
Q Q:
529512899
电话: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中国文化促进会
菏泽市美术家协会
菏泽书法艺术研究会
曹州艺术网
邮箱:
fuwu@meishujia.cn
中国建筑艺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JIANZHUJIA.NET
,All right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