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当下为什么还要学习顾坤伯

        作者:盛天晔2025-11-23 09:12:02 来源:美术报

          顾坤伯 黄山云海

          中国美术学院在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纪念顾坤伯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展出其140余幅作品,包括《山水画课徒稿》等经典,致敬其在中国画教学体系中的奠基作用。现摘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盛天晔教授在展览开幕式上的发言,与读者分享学习顾坤伯对于今天画者的意义。

          我谈谈这个展览的缘起。它的筹备时间相对紧张,工作强度很大,主办单位为此次展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之所以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接并全力推动这个项目,是因为本次展览的主角——顾坤伯先生,是潘天寿先生请来的老教授,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

          谈及顾坤伯先生的艺术与为人,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当年,黄宾虹先生于栖霞岭结庐讲学,开士夫画之风气,夜山钩古、浑厚华滋。顾先生则展现了艺术传统的另一面,清秀婉丽、天真质朴。他的艺术渊源,主要取法于沈周与龚贤两位大家。在程十发先生回忆他的文章里,特别提到顾先生是一位“特别平实”的人——他没有名士的狂狷之气,也没有江湖上的酸儒习气。

          正是这种“平实”,赋予其作品一种独特的魅力。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他的画作尺幅往往不大,但于小边角中可见大乾坤,气息干净、纯正。这得益于他大量的写生实践,他的写生是真正尊重天地、师法造化的,而绝非闭门造车。

          这种对“真山水”的虔诚与执着,恰恰是当下山水画坛最为缺失的品质。如今许多画作看似千山,实则一面,这是最令人忧虑的。当年,高世名院长一直强调“要画真山水”。山水画言必称宋,但中国绘画的源流理应追溯至更早的汉唐,甚至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是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宋代固然是文化高峰,但我们的视野应更开阔,从先秦诸子到《史记》《汉书》一路下来,宋代是在此深厚积淀上的内化与升华。

          而从顾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一种平实、真切的风范,是传统文人所秉持的“温良恭俭让”。这种品质在当代尤为珍贵。《荀子》有云:“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老先生为我们树立的,正是一个“师法”的榜样。

          他通过留在画上的痕迹,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背后的真性情,并从中获得一种延续的力量——这或许就是经典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我们齐聚于此,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尤其希望国画学院的全体师生都能来此沉浸式地感受学习,亲身领略何为“榜样的力量”,体会那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境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