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莫兰迪 静物 布面油画 1929年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藏
乔治·莫兰迪(1890年7月20日—1964年6月18日),意大利画家。一生活动主要在博洛尼亚,毕业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于1913年获得文凭,1930—1956年在此任教。他擅长静物画,画风受到意大利古典画派基里科、塞尚和立体派的影响。他画的关于瓶罐器皿的油画就超过1000张,颜色多数是低饱和度的蓝灰黄。在其画作中,这些静物成为抽象的符号。1948年,他获威尼斯双年展绘画奖。他曾在佛罗伦萨研习乌切洛、乔托和马萨乔的作品,并收藏了许多他未能亲眼看见的画作的黑白复制品,尤其钟爱保罗·塞尚和亨利·卢梭的作品。
莫兰迪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故乡博洛尼亚,与姐妹们合住一间小房子,直到1956年,他才第一次踏足巴黎。莫兰迪的生平事迹使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位隐居的、如同僧侣般的艺术家——他朴素的画作风格也强化了这种印象。他的作品兼具抽象主义的简洁和自然主义的精妙,因此具有极高的吸引力。莫兰迪本人并不认为这两种特质之间存在矛盾,他始终坚持“没有什么比现实更超现实或更抽象”。作为典型的“画家中的画家”,他毕生都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一些题材——静物、风景和花卉习作。1912年,他自学了蚀刻技法,并利用旧手册进行创作,版画制作从此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914年,莫兰迪与未来主义者一同举办展览,但他从未受到未来主义美学的影响,也对他们的文化诉求不感兴趣。乔治·德·基里科和卡洛·卡拉的形而上学图像启发他创作了一些充满神秘感的静物画,但到了1919年,他放弃了这类图像,转而追求本质上的形式主义。1930年至1956年,他担任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并持续创作绘画直至8年后去世。
2014年夏天,我们5位艺术家为追寻莫兰迪的足迹来到博洛尼亚,他是怎样生活的?用什么材料作画?以及如何布置自己的工作空间?对画家来说是最大的谜。由嘉丽(著名艺术家张大力的博洛尼亚夫人)引导,参观了乔治·莫兰迪从1910年到1964年生活和工作的画室。令人惊讶的是莫兰迪生活和工作竟在同一空间里。他的床、两三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他的衣服、帽子,桌子上是一块磨损的调色板和各种绘画材料,小矮柜子上放着几本书,一切都笼罩在与大多数作品极其相似的色调当中。这个家或者说他的画室极普通,他选择一间明亮一点的房间工作,其实这间画室没有天光,只有两扇窗子,大约9平方米大,若有客人来参观画室,必须通过他某位姐妹的卧室才能走进。战后邻居兴建房屋使他十分困扰,那样改变了光线的射入,但是莫兰迪仍然在那狭小杂乱的空间工作,因为已经习惯了。画室的地上、架子上、桌上,每个地方都满是瓶罐,各种形状的容器,塞满任何可塞的空间,除了放两个简单画架的地方之外。一层厚厚的灰尘盖在这些东西上,那是厚密的、灰色的、绒毛般的灰尘,像一层软软的毛毯,那颜色和质地似乎让所有高的瓶子、深的杯碗、旧的水壶咖啡壶、奇怪的盒子和锡罐子都处在整体统一的和谐之中。这些就是莫兰迪静物画的模特儿。它们是莫兰迪在其艺术生涯中反复使用的。莫兰迪对特定主题的执着,甚至反复描绘相同的朴素物体,招致了批评家的嘲讽。他们将他的艺术解读为老派的、乡土气息浓厚的“风俗画”,漠视内容和现代理念。然而,尽管他的艺术乍看之下可能显得简约质朴,但正是这种对单一主题的专注所形成的狭窄边界,才使得他对形式、空间和光线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成为可能。他的作品雄辩地阐述了感知和观看的过程。
即使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人们也能感受到对摆放位置的精心考量以及对物件之间关系的深思熟虑。莫兰迪和他的三个姐妹都终身未婚,他性格孤僻,或许还患有广场恐惧症。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每幅画都要花费长达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工作室色调与他画作中使用的色彩如此接近。在这间小屋里他从未偏离过自己的主题。
“莫兰迪的静物画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并非柏拉图式的、僵硬的几何体摆放。画中的元素相互作用、彼此碰撞,相互施加压力,而非静静地静止不动……”艺术家罗伯特·欧文曾评价莫兰迪的作品探讨的是:“绘画本身所蕴含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他画作中的阴影变幻莫测,令人惊叹,仿佛存在不同的光源,又仿佛这些瓶子是日晷,投射出不同时间的影子。”
午间,我们在博洛尼亚丰达扎大街36号附近餐馆就餐。环顾四周,这座城市被随处可见典雅的柱廊(拱廊)环抱着,这是最特别的城市景观。从一条拱廊走到博物馆或博洛尼亚艺术学院,另一条通向阿西内利塔、加里森达塔的双塔、海神喷泉……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古迹的璀璨,让我们迷幻了陶醉了。这里大约有38公里长的拱廊(市区部分则超过45 公里),为散步的人们遮挡雨雪和炎热。另一段圣卢卡柱廊是世界上最长的拱廊(长3.5公里,666个拱、12个建于中世纪的古城墙城门之一,它环绕市区长达7.5公里),它们互相连接,可通往城外的圣卢卡的圣母朝圣地,也是为了每年的游行上山时保护圣像。
在那一夜的梦境里,我是个穿行于拱廊间的梦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