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忆念山水画家潘韵

        作者:金家骥2025-11-23 09:12:01 来源:美术报

          潘韵 拟乌目山人笔意

          潘韵是新中国山水画革新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顾坤伯、陆俨少同为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体系的重要建构者。今年正值潘韵诞辰120周年,本报刊载先生当年的学生、著名山水画家金家骥教授的一篇旧文,以表对先生的敬意与纪念。

          四十多年前,我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的时候,担任山水画专业课的潘韵教授,是当时中国画坛颇有盛誉的山水画家。他传统技法功力深厚,又能创作现代题材的山水画作品,横卷《二万五千里长征图》受中国美协表扬;反映农村新气象的青绿山水画,被上海人美选作年画出版后再版三次;1963年创作的《风雨渔归》水墨山水画被选入2001年“百年中国画展”。潘韵先生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关爱备至,勤于示范,我至今铭记于心。

          潘韵先生(1901—1985),浙江长兴人。年轻时兴趣广泛,除了酷爱书画艺术之外,还爱戏曲、琴、棋等,他曾给自己取名“趣琴”,晚年又取号“趣叟”,1933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新华艺专内迁,几年后经潘天寿先生的推荐,任教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跟随潘天寿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浙江美术学院,今为中国美术学院)执教,潘天寿先生赏识他的传统绘画功力,曾说潘韵先生是很适合讲授山水画基础课的老师。由此,潘韵先生在美术学院教学达四十余年之久,还为美术学院国画系留下了一批山水画范本。许多当年就读于美院而今功成名就的山水画家,都曾受惠于潘韵先生传统法度的教诲。

          潘韵先生的山水画,上追宋元诸家,既得董源“平淡天真”的画风和秀润浑厚的艺术效果,也得马远、夏圭遗韵,重骨法用笔,雄健挺劲,顿挫多变,还得元四家绘画“尚意”的真髓,化浑厚为潇洒,变劲健为和柔。他十分崇尚清代“四王”的山水画成就,但并不泥古因袭,只是追求其简洁、明了、抒情的线条和神韵,一方面汲取和发展“四王”山水画造型安排有序、溪径曲折、层次分明等特点,另一面他尽力摆脱“四王”那种崇拜前人、一味复古的习气。他极力提倡师造化,从真山真水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潘韵先生作画,常以慢运笔为画面的主线,构成沉厚圆浑的大骨架,然后又以快速而繁密的短线皴擦形体的局部,正具有苏轼称赞的“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新未到气已吞”的气度。他最擅长披麻皴法,笔力苍劲而合秀润,很适合表现苍翠欲滴的树石峰峦。

          潘韵先生的《幽谷渔归》是1961年用传统小青绿法作的山水画,画面展现了河山秀丽、氤氲开合的气象,近处苍松挺拔,杂树丛生,互相依偎,水边柳树姿色婆娑,幽谷间小桥流水,屋舍沿溪而筑,显得怡静幽雅,春意盎然。设色清丽高雅,画面颇有气势磅礴之感。《古寺松风》是潘先生1962年的写生作品,沉穆深邃的松林,用浓墨快笔一气呵成,显得苍凉萧瑟,隐现于林间的古刹,给人以静谧安闲的感觉,足示画家艺术功力之深度。

          对于潘韵先生的绘画艺术,我们作为一个评析者或观赏者,应历史地看待它。他在近半个世纪之前就能变古为今,工写结合,把传统艺术与现代意识连接起来,为后学者开辟一个创新的途径,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作品图片资料均由金家骥提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