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术馆学研究的本土实践与理论创新

        作者:连云涛2025-11-17 09:08: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萃》  邵晓峰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当下,中国的美术馆学正处于由实践向理论建构的关键转型期。随着公共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艺术生态的多元化,构建植根本土经验、具有自主理论话语体系的美术馆学,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阶段美术馆策展功能和知识生产机制的研究已从早期关注展示与教育职能的讨论,拓展到学术话语建构、文化身份塑造以及社会参与机制的研究。

          邵晓峰所著《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萃》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取得的学术成果。作者对中国美术馆六十余年实践经验进行深度剖析,并对自身所开展的创新性工作进行全面思考,同时批判性借鉴西方美术馆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语境的美术馆学理论体系。


          典藏活化:从静态保存到动态价值生成的理论创新

          随着全球美术馆功能体系由展示管理向知识生成、文化传播与社会参与等多维延伸,国内美术馆学研究在理论视野与实践路径上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具有本土特点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学界围绕藏品活化机制、文化叙事等议题展开研究,推动形成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价值生成的理论转向,促使藏品被重新激活为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资源,成为推进本土美术馆理论体系和文化实践耦合的关键支点。由此,典藏已从美术馆机构的“静态资产”转变为具有文化赋能与知识转化的宝贵资源。

          书中提出美术馆的典藏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文化价值再生产的起点。以“墨韵文脉”系列展览为例,自2023年5月以来,中国美术馆持续深耕这一项目,使其成为标志性品牌,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创新性等特性,备受观众好评。在方法论上,作者以“大美劳动者”等展览为例,揭示了藏品活化与社会传播之间的动态关系,即通过策展叙事重构,使典藏资源在当代语境中实现意义更新。  


          策展机制: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术馆的本体意识建构、对西方理论范式的批判性回应,以及中国特色策展语言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美术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此研究语境中,该书对多类型展览策展逻辑的系统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作者以综合性展览、专题性展览、大师展览以及线上展览等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策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全民美育、创作引领的双重功能,并指出这两项职能相互衔接、共同支撑了知识生产机制的有效运转。

          以“以美扶智”展览为例,该展览通过主题提炼、叙事建构、空间设计等策展手段,让分散的作品形成有逻辑的视觉叙事体系。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将多元学术资源转化为公众可参与的文化叙事,实现学术研究向公共知识的转化,为后续文化传播奠定内容基础。在探讨中国美术馆如何构建中外艺术交流体系方面,书中详析了中国美术欧洲巡展(1933—1934)的实践,实现了面向国际的文化触达、兼顾中外视角的理解需求以及观众互动平台的交流建设,将近现代大师作品从艺术展示升级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活态平台,为国际文化对话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案例支撑。


          文化枢纽:美术馆功能定位的理论升华

          近年来,关于美术馆功能定位的研究不断深入,整体呈现出由单一展览职能向多维文化机制延伸的发展趋势。在艺术展示、学术传播的基础上,研究更加注重美术馆在知识组织、文化交流及社会互动中的角色拓展。本书提出美术馆在链接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与公众参与等方面逐渐凸显出平台性质,通过制度运行与机制设计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文化协商与实践合作,推动机构内部功能与外部社会联系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美术馆的学术性、公共性与服务性不断融合,其在文化资源整合、创意引导与认同建构中的功能层级不断提升。这为理解中国美术馆在新时代文化格局中的功能重塑提供了理论支撑。书中还围绕中国美术馆的美育引导、学术梳理、展览呈现、理论研讨等关键层面进行论述,明确各环节的协同作用,构建起有效机制。

          这部专著在学科建设层面,推动美术馆学完成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建构、从实践操作到学理探索的学科深化,为该学科系统化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在行业实践层面,书中所提出的理论理念与实践路径,既为美术馆专业化运营提供学理支撑,也为我国美术馆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可落地的实践参照。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