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式美学月洞门

        作者:李明洁 文/图2025-10-21 08:34: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月洞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其凭借独特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成为中式美学的代表。如今,很多现代设计作品都以此为灵感,创造了独特的空间体验。

          学界认为,月洞门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到汉代。在出土的该时期的陶楼和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圆形的窗洞。不过,这些窗洞只存在于建筑上,主要用于通风和采光。

          古代文献中首次提到月洞门是在南朝。唐代冯贽编撰的《南部烟花记》收录了秦汉至唐代的56则典故,其中提到陈后主为张贵妃造“桂宫”,“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这是首次将圆形门和月的意象绑定。此时,月洞门主要用于宫廷园林。

          真正将月洞门运用于私家园林,还是在宋代。此时园林规模急剧缩小,造园主体也从皇家变成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私家园林主要是“壶中天地”,既可框景又能分隔园内空间的圆形门,深受造园者喜爱。

          明清时期,月洞门更为普遍。明代造园著作《园冶》中记载,“月窗式,大者可为门空”。近代文献《营造法原》中进一步定义“墙垣上开有空宕,而不装窗户者,谓之‘月洞’”,“月洞门”的名称正式固定。

          月洞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是圆的,象征圆满、循环,而古人抬头看天时,最显眼的就是天上的月亮,所以月洞门也关联了满月圆满、团圆的意象。从视觉心理学角度看,圆形没有尖锐的棱角,线条舒缓流畅,更能让人产生放松的情绪。另外,圆形还有着“框景”的功能,可将门洞另一侧的景物框成一个圆形的画面,犹如团扇的扇面一般。如此,月洞门既让每个小天地有自己的私密感,又使之意境贯通、一气呵成。

          不过,很多人可能会感觉,不少古典园林中月洞门特别多,有时一个小园就有数个。这其实是源于清朝中后期以来月洞门的滥用。当时古典园林营造出现“套路化”,很多园林都在堆砌元素,即便两侧景物没什么分别,也要用月洞门分隔一下,结果把空间切得很碎。

          其实,月洞门本质上应是两个主题空间的“意境转换器”,主打一个反差和出其不意。比如一边是有戏台的庭院,是动态的空间,另一侧就可以是有水池、睡莲的小院,是清静的所在;一边是石林院落,另一边就是牡丹月季,形成“刚柔”之反差。所以,人们走月洞门应该是很有“仪式感”的,迈过洞口,就如同来到一个新的世界,每过一扇门,空间就递进一层。

          园林中使用月洞门,必须得当而精到。我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多月洞门用得十分巧妙的范例。比如退思园中的“云烟锁钥”“得闲小筑”,就属于“教科书级别”的用法。这扇门位于退思园旱园和水园的交界处,旱园向水园走,门额“得闲小筑”,寓意园主退职归乡后,得以享受闲暇时光的心境;从水园走回旱园,门额“云烟锁钥”——旱园内有船厅,是典型的旱园水作,而这扇门就像一把锁,把美景定格,从题额到空间的主题变化完全对应。

          拙政园的“枇杷园”“晚翠”也是典范之作。拙政园远香堂东侧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因内部种有枇杷,得名“枇杷园”,背面为“晚翠”。这两个门额出自《千字文》中的“枇杷晚翠,梧桐早凋”,既点明园中遍植枇杷树的特色,又赋予枇杷四季常青的高洁寓意。从内部朝外看,门洞对着对岸假山的雪香云蔚亭,山上的梧桐早已叶子落光,而园中的枇杷却是四季鲜绿,这也与《千字文》中的语句呼应,借助草木表达了园主的志向。

          西湖三潭印月岛上我心相印亭的月洞门,门额为“我心相印”。此名源自佛教禅宗“拈花一笑”的典故,寓意“两心相印,不必言宣”。透过该月洞门,可观赏西湖美景,尤其是三潭印月的石塔,框景如画,极具禅意与美感。此外,还有拙政园梧竹幽居亭的“四季”月洞门——梧竹幽居亭四面开设月洞门,分别勾勒出四季之色,如春天的黄素馨、夏天的荷塘、秋天的梧桐、冬天廊上的积雪;瘦西湖吹台的月洞门——吹台三面临水,临水三壁开有月洞门,五亭桥、白塔恰好分别框入西、南两侧的月洞门中,互为因借、交相增辉。

          以“圆”为魂的月洞门,既承载着古人对“天圆地方”的宇宙哲思,也寄托着“圆满团圆”的美好期许;既是勾勒景致的“扇面画”,又是空间转换的“传送门”,还是把园林分成若干隔而不断小天地的“分割器”。当月光穿过这轮“人造之月”洒在青石板上,门内的山石、廊下的灯笼、阶前的菊花,都仿佛被镀上了一层古典的光晕,让人在虚实交错间,读懂中式美学里“藏”与“露”的精妙。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