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物中的国泰民安

        作者:雨林2025-10-21 08:34: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1/5)清代景泰蓝太平有象

            (2/5)清代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3/5)清代碧玉海晏河清烛台

            (4/5)清代三镶玉象瓶纹如意

            (5/5)清代德化窑安居乐业图花觚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金秋十月,我国多地举办了“国泰民安”相关主题的文化艺术展览,传递浓浓家国情怀,让人们从中感受时代发展与文化自信。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安宁,从古至今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海晏河清,四海承平;太平有象,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物阜民丰……古人将对国泰民安的追求和向往融入器物中,以独特的装饰手法与艺术形式,造就了诸多形神兼备、意蕴悠长的艺术珍宝。

          海晏河清,也作“河清海晏”,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用以歌颂天下太平。唐代郑锡的《日中有王字赋》即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说;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亦有“一言启口,震动乾坤,山河大地,海晏河清”的描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瓷尊高敞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内敛,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宛如一位稳重优雅的绅士。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卉等纹饰,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尊需多次入窑和施彩,制作集雕、贴、凸压之大成,工艺高超。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据悉,瓷尊共有一对,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在乾隆皇帝五十大寿那天被进献。1860年,圆明园连同海晏堂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但这对海晏河清尊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如今静静伫立在博物馆展厅内,向人们讲述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在“电气时代”尚未到来时,蜡烛曾陪伴人们度过无数个漫长的夜晚,伴随蜡烛而生的烛台,也成为古人托物言志的载体。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对清代碧玉海晏河清烛台,均以整件碧玉雕琢而成。烛台上部为三层圆形蜡扦承盘,盘缘雕刻海浪纹、连珠纹。盘中的蜡扦下粗上尖,形如针锥,用于插放固定蜡烛。中部为一只站立的大雁,身形高大健硕,双目炯炯有神,头顶承盘,嘴衔宝珠,羽翼丰满,展翅欲飞。下部为洗式底座,盆状,下有三足。盆内高浮雕一龟,昂首作爬行状,形象逼真、动态十足,与绕身的蛇组合成玄武之像。底座外圈壁浮雕莲瓣纹饰,内壁刻海水纹。这对烛台取“雁”与“晏”的谐音,加上波涛汹涌的海水纹饰和水神玄武,传递了海晏河清的美好寓意。

          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象在古代是一种瑞兽,厚重稳行,能驮宝瓶,故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汉书·王莽传》载:“天下太平,五谷成熟。”陆游也曾赋诗曰:“太平有象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吉祥图案常画象驮宝瓶,瓶中还插有花卉作装饰,代表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清代景泰蓝太平有象,现藏于秦皇岛博物馆。这尊带座卧象姿态温顺,比例恰到好处,装饰华丽,造型精致细腻,展现出清代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和景泰蓝工艺的高超水平。其全身遍布金丝勾勒的毛发,黑白分明的眼睛,金灿灿、明晃晃的象牙,掐丝珐琅的金色尾巴,都让人叹为观止,象鼻卷曲处蓝绿黄三色心形纹如宝石镶嵌,象耳血管也以深蓝掐丝还原,更显工艺精湛。回字形褡子边纹,寓意连绵不断、吉利永长。以云纹为地、两侧纹饰飘扬的执扇,寓意风调雨顺、福寿安康。主图是口衔三线、系着珍珠的蝙蝠,寓意珍宝就在眼前。中间珍珠下挂磬形物,内饰花朵纹,寓意吉庆有余;磬两侧分别装饰三个灵芝如意头,寓意万事如意、好事连连。下绘海水和山石,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说起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不求人”的搔痒工具——“搔杖”关系密切。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如意由古代“搔杖”和记事用的“笏”演变而来,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明清两代是如意发展的鼎盛期,集宫廷礼仪、民间往来、陈设赏玩等功能于一体。当如意和太平有象相结合,祈福吉祥之意加倍。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三镶玉象瓶纹如意,由紫檀木柄与三段和阗青玉镶嵌组合而成。上部玉件雕刻大象驮瓶花,象身肌肉线条分明,瓶体蕉叶纹清晰可见;中部玉件为蝙蝠造型,蝠翼舒展,托举宝瓶,象征福运延展,瓶身浮雕缠枝纹,整体构成“平安多福”寓意;下部玉件为卷毛狮子造型,狮鬃纹密不乱,狮口微张,呈喜庆状,暗含“喜庆吉祥”祝福。这件如意是清代权臣和珅专门为乾隆皇帝制作并进献的一件礼物,如意柄部背面雕制有隶书文字“御制”“西海永清武保定,南山为祝镇斯看”,文字内填金漆。署款“臣和珅敬书”,款下刻“和”“珅”篆书连珠方印。此物作为宫廷旧藏得以保存,实证了和珅与乾隆密切的君臣关系。

          安居乐业图作为器物装饰图案,在清乾隆时期开始出现,嘉庆、道光二朝更为流行。因“鹤”与“安”、“菊”与“居”、“落叶”与“乐业”谐音,由这几种纹饰组成的图案,寓意安居乐业。清代德化窑安居乐业图花觚,现藏于观复博物馆。花觚敞口,细颈,长身,腹部微鼓,平底上加宽圈足,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与景德镇窑不同,觚内壁施半釉,下部露胎。外部上中下三节,分别以粉彩绘制不同图案。口部绘鸭子戏水,其中一只把头扎入水中,另一只回头观望,河中水草丰盛,岸上草长莺飞,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大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腹部画荷花、荷叶,底部画一只鹌鹑抬头仰望,身后几片竹叶。觚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初现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已较为罕见。元、明、清时,仿青铜觚瓷质花瓶较为流行,称为“花觚”。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6(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