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铺展故宫博物院百年长卷

        作者:邹雅婷2025-10-21 08:26: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观众参观《五牛图》。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金秋时节,故宫博物院迎来了100岁生日。故宫午门展厅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自9月底开展以来,持续掀起观展热潮,备受社会关注。展览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3个单元,精选文物200件(套),铺展出故宫博物院历经风雨、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百年长卷。

            “这次展览采用文物与档案明暗双线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历程和故宫人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精神,深入阐释百年来故宫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婉玲介绍。

            从宫到院,文脉赓续

            走进午门西雁翅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诉说着内廷藏品成为博物院文物的故事。1924年11月,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对故宫物品进行系统性点查,按照《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顺序对各宫殿文物编号记录。清点的第一个宫殿是乾清宫,宫内文物列为“天”字号。这次清点共登记了117万余件物品,编纂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形成了故宫最早的藏品账目。据这份报告记载,这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原存于乾清宫,编号为“天字七二〇”和“天字七二一”,是故宫博物院首批拥有“身份证”的文物。

            历史上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清代“二十五宝玺”,曾被溥仪抵押给盐业银行的金双龙纽云龙纹编钟,历经火灾的宋代白玉灵芝鹿纹洗……“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这么大体量的珍贵文物能够保存至今,得益于我们对自身文化和民族瑰宝的珍重。然而,文物的传承保护并非一帆风顺,这恰恰凸显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必要性。”徐婉玲说。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曾经壁垒森严的宫苑禁地,变成了向全民开放的文化殿堂。

            抗战爆发后,为保护国宝免遭日寇劫掠,故宫博物院开启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大迁徙——文物南迁。颠沛10余年、辗转数万里,在炮火烽烟中,上万箱文物基本无损,堪称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盖罐,原存重华宫,抗战时期南迁至四川乐山,后返回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中描绘了这件青花盖罐,画中还有一件新莽铜嘉量,同为南迁文物,后来却被运往台湾。原本录于一幅画中的器物,如今分处海峡两岸,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同根共源的例证,诉说着民族文化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除了院藏文物,紫禁城的建筑也是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20世纪40年代,因担心古建筑被炮火焚毁,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委托建筑师张镈主持中轴线古建筑测绘工作,绘制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实测图600余幅。此次展出的太和门细部彩绘图,色彩鲜艳、细致逼真,真实记录了太和门的旧日风貌,是研究故宫古建筑的重要资料。

            国宝汇流,古建生辉

            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文物回购、拨交和社会捐赠,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不断丰富。午门正殿展厅汇聚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入藏故宫的多件珍品,如《伯远帖》《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写的一通信札,行书瘦劲古秀,是传世晋人书法作品中唯一留有名款的真迹。乾隆曾将《伯远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合称为“千古墨妙,珠璧相联”的稀世珍宝,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书房“三希堂”。清末民初,《伯远帖》与《中秋帖》流散出宫,后辗转流入香港。1951年,国家拨款从香港购回《伯远帖》和《中秋帖》,拨交故宫博物院。

            唐代韩滉《五牛图》也是从香港回到故宫的国宝。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纸本绘画,亦是韩滉作品的传世孤本。图中画牛五头,形态各异,或依棘搔痒,或昂首长鸣,或悠然信步,或回首顾盼,最后一只黄牛头上还束有一个颇为讲究的红色“络头”。《五牛图》曾入南宋高宗内府,又经元代赵孟頫、明代项元汴等名家收藏,后入清宫内廷,著录于《石渠宝笈》,清末散佚。1958年,此卷由国务院拨款从香港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时,已是创痕累累,后经孙承枝等专家修复,再获新生。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展览中最受瞩目的珍品。这幅绢本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沿岸的生活景象,因为人物活动的时间是清明前后,故被称为《清明上河图》。画家以精细高超的用笔,将800多个人物以及数以百计的树木、房屋、车船布置在繁华熙攘的汴河两岸。此卷初藏北宋宣和内府,后经元明内府及严嵩、毕沅等人收藏,嘉庆时进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1923年,《清明上河图》被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将其拨交故宫博物院。

            展厅里还展出了冯忠莲临摹的《清明上河图》。20世纪50年代起,故宫博物院与荣宝斋合作开展珍贵书画临摹复制工作。《清明上河图》的临摹自1960年开始,至1980年才完成。“直到现在,《清明上河图》的现代临摹件也是寥寥无几,所以十分珍贵。”徐婉玲说。

            唐代大圣遗音琴也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展品,承载着一段文物修复佳话。此琴由蜀地雷氏于唐至德丙申年(公元756年)制作,具有唐琴宽大圆拱、浑厚温润的特征,价值珍贵。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文物时,此琴弦轸皆失、琴面蒙尘,被登记为“破琴一张”。1947年,文物专家王世襄在库房中发现了这把琴,鉴定为唐琴,建议故宫进行修复。1949年,经古琴家管平湖精心修复,唐琴风采得以重现,至今仍灿然生辉。

            在故宫博物院,像这样经过保护修复而重焕光彩的文物还有很多。春秋时期青铜蟠蛇纹卣,纹饰繁复细密,很难想象,之前它只剩大半个器身,其他部分碎成130多块细小的碎片。修复师王有亮通过焊接、粘接、补缺等工序,将这件破损极为严重的铜卣基本修复完好,诠释了“缀千百碎片成一器”的工匠精神。

            正殿展厅“殿宇生辉”部分展示了建筑构件、烫样、彩画小样等,让观众了解故宫古建的修缮保护工作。乐寿堂嵌珐琅书画屉心槅扇精美繁复,体现了故宫内檐装修的复杂工艺。来自太和殿的一套琉璃仙人和脊兽造型生动,它们不仅是代表建筑等级的重要装饰物,近年更成为故宫颇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深受大众喜爱。

            华章共谱,擘画新篇

            东雁翅楼展厅以“万千气象”为主题,系统展现了故宫博物院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深入发掘阐释故宫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文化功能。

            青玉兽面纹璧、青铜莲鹤方壶、金瓯永固杯3件重要文物依次排列在展厅主展线上,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

            玉璧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六瑞”之一。青玉兽面纹璧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文物,体形阔大,庄重典雅。其纹饰分为三区,以弦纹相隔。内区和外区为4组环绕交错的夔龙纹,中区满饰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玉璧外圈一周阴刻篆体乾隆御制诗。

            春秋时期青铜莲鹤方壶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共有2件,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其体形硕大,装饰华丽,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两侧为镂空双龙耳,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有两只伏虎。

            金瓯永固杯以八成金制成,直口、夔龙耳、象首式三足,杯身錾刻缠枝宝相花,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为花蕊。金杯口沿一面錾刻篆书“金瓯永固”,另一面錾刻篆书“乾隆年制”。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元旦开笔的御用之器,寓意政权稳固、风调雨顺、国运昌盛。

            从战国时期的动物咬斗纹金牌饰,到辽金时期的春水秋山图玉带饰,从见证古丝绸之路交流盛况的唐代金银器,到融汇中外文化元素的画珐琅白地蓝花壶……“华章共谱”部分展出的故宫藏品,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特质。

            展览的最后一件文物是青玉描金云龙纹特磬,具有独特而美好的寓意。特磬是宫廷雅乐必备的乐器。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制作了一套特磬,由新疆和田青玉琢磨而成,共有十二枚,分别对应十二律、十二月。此枚对应太簇律,为正月音律,蕴含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意象。

            走过百年征程,故宫风华正茂,站在下一个百年的起点,正擘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篇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92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