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风的下午》 80cm×120cm
画出通透感是许多风景油画家的追求,它能让画面呼吸,充满光感和空气感,而不是沉闷、呆板。要实现通透感,核心在于理解并模拟光线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光线如何穿透空气、如何被物体反射和吸收、如何影响我们看到的颜色。以下是实现通透感的一系列关键技巧和用色原则——
一、核心原则:光学混合-物理混合
这是最关键的概念。
物理混合(在调色板上混合):将两种或多种颜料在调色板上彻底混合,得到一种均匀、稳定但也相对沉闷的新颜色。过度混合容易导致颜色变“脏”(尤其是互补色混合),失去活力。
光学混合(在画布上混合):将不同的纯色或浅色并置或轻微重叠地画在画布上。观赏者的眼睛会在一定距离外自动将这些颜色混合起来,产生一种明亮、闪烁、通透的视觉效果。印象派画家最擅长此法。
结论:多使用光学混合,减少在调色板上死磕一个颜色。
二、具体的用色技巧与方法
1.纯净的底色与分层画法方法:先使用相对纯粹、明亮的颜色画出底层。等这层颜色干透后,再在上面薄薄地覆盖一层透明的颜色。
原理:光线会穿透透明的上层颜色,被下层颜色反射回来,两次颜色在视觉上叠加,产生深邃而通透的效果,就像彩色玻璃一样。
应用:画深邃的天空、清澈的水面、阳光穿透的树叶、远山的气氛。例如:画夕阳下的云彩,底层可以用明亮的镉黄+白色,干后用深红或茜素红透明地罩染,得到的红色会非常通透温暖,而不是呆板的红色。
2.色彩的并置与跳跃
方法:不要用一支大笔蘸满一种颜色平涂一大片区域。而是用中小号的笔,使用跳跃的、短促的笔触,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
原理:模拟自然界中光线的破碎感。一片绿色的树丛并非只有一种绿,它可能包含黄绿、蓝绿、甚至一点暖棕和紫色。将这些颜色并置,画面会立刻活跃和通透起来。
应用:处理树叶、草地、水面波光、花丛等。例如:画树冠的受光部,可以同时使用柠檬黄、淡黄、中铬黄、黄绿色,而不是只用一种“概念绿”。
三、实践步骤建议
1.起稿与素描关系:先用稀释的单一颜色(如群青+松节油)勾勒出构图和大的明暗关系。通透感建立在准确的形体与光影之上。
2.铺设底层色:使用大号笔刷,大胆地铺出大的色块。注意从远到近的空间色彩变化(远景偏冷、偏灰、明度对比弱;近景偏暖、偏纯、明度对比强)。
3.塑造与并置:在中景和近景开始塑造形体,使用“跳跃的笔触”和“光学混合”方法,丰富色彩变化。时刻注意冷暖对比。
4.罩染与调整:等画面干后,观察整体。如果某些部分不够深或不够统一,可以用透明的深色进行罩染。最后用最亮的笔触点出高光。
推荐一些易于产生通透感的颜色组合:
天空:钴蓝+钛白(不透明base),再用群青+媒介剂透明地扫在顶部。
树木亮部:中铬黄+钛白,树木暗部:翠绿+深红(调出一个富有的深橄榄绿),再加一点群青让暗部更冷。
水面反光:不用纯白,用白+一点点镉黄或天蓝,与水面的基色(如群青、酞菁蓝)并置。
阳光下的地面:土黄+白,阴影部分:土黄+群青+一点深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多观察自然,多欣赏大师作品(如透纳、莫奈、萨金特、伊万·希什金等),看他们是如何运用颜色创造光感和空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