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油画家莫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末长达十余年时间里曾从事版画创作。作品包括黑白木刻、木刻宣传画、木刻连环画到石印、木板套色年画等,留下了百余幅版画作品。这些不同年代不同阶段的版画创作为我们呈现了一条清晰的风格演进脉络,即吸收和运用西洋木刻版画语言,中西版画语言融合,逐步转向中国传统民族、民间绘画的表现形式,凸显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呈现对象特有语言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艺术界都熟知莫朴先生的版画并称莫朴先生为木刻家。
是哪些艺术观念与思想来源带来莫朴先生这些版画作品形式与风格的嬗变呢?让我们试以实例来解读。
从现存可见的莫朴最早的版画作品是1939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国家需要你》。画面是一个头顶草帽,左手持长枪的中国农民,右手捏紧拳头,怒目呐喊。这个农民的身躯最大限度地占据了整个画面,整幅作品以粗放的刀法,大刀平铲刻,黑白分明,没有中间过渡层次,使画面人物造型更显强悍。特别是人物头部的背景以放射的火焰般刀触,叠合画面右边竖排文字“国家需要你”形成强烈的视觉力量。这幅木刻版画作品有着比较明显的宣传画特点,是一幅配合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木刻宣传画创作。
考察中国二十世纪早期的绘画,显而易见,各类宣传画和木刻版画作品借鉴并运用西方艺术作品的画面形式及手法十分普遍。“在木刻艺术刚介绍进来的时候,我国的一些木刻摆脱不了模仿”。莫朴的版画实践也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很显然,木刻宣传画《国家需要你!》这幅木刻宣传画的构思、人物造型和情绪传递及采取的绘画样式和手法受到苏俄著名宣传画家莫尔的作品《你参加红军了吗?》(1920)的影响,这是能够感知和理解的。莫尔这幅作品创作于1920年,是苏联早期代表性宣传画,其目的是动员工农群众参加红军。莫尔的画风建构了“宣传画中现实主义的趋向,使宣传画成为人民的,且具有易懂的形式”。莫尔的宣传画在二三十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为中国青年艺术家们所推崇。在1939年这一年里,莫朴还创作了另外两幅木刻版画《大别山是我们的堡垒》(1939)《夜袭前》(1939),这两幅作品都采用了西方木刻版画三角刀排线雕刻的手法,以细腻多层排线阳刻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和远山及天空的明暗层次,三角刀的推刻坚定有力,亦显示了莫朴对木刻版画语言驾驭水准的提高。
对西洋版画形式与技巧的探究与实践,是莫朴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期探究的重点,并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木刻版画作品中。如木刻版画《迎接胜利的1940》(1940)《三代人》(1940)《秋天》(1941)《我们战斗在苏北》(1941)《鲁迅像》(1941)《救死扶伤》(1941)《红小鬼》(1942)《风车》(1942)等一系列木刻版画作品,在黑白木刻表现语言的研究和借鉴西方木刻版画手法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探索和尝试,已经显示出他运用西洋版画手法组织画面的黑白关系及刀法娴熟的表现力。
莫朴先生在延安时期的艺术研究与创作经历是其艺术观念与创作思想转变的最重要阶段,对他创作思路及语言模式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中国革命的心脏、解放区延安,莫朴接受了艺术理想的洗礼——如何把外来艺术、传统艺术的旧形式改造并转化成新文艺的现实主义面貌,建构战士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成为当时延安艺术家直面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使艺术家的思想认识和艺术实践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莫朴积极响应新文艺思想的召唤,并以高昂的热情投入新文艺创作活动中去。
莫朴先生正是在“延安讲话”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性思想中获得了启迪和创作激情,1942年7月他与吕蒙、程亚君开始合作,共同创作木刻连环画《铁佛寺》60幅。《铁佛寺》创作于淮南地区,莫朴与吕蒙、程亚君合作木刻连环画《铁佛寺》时清晰地表明了他们的创作态度:“我们决定尊重农民的欣赏习惯,排除洋风格,不使画面太暗,不刻半阴半阳的面孔,不用网线组织,而多用单线条”。这段话是莫朴与吕蒙在回忆创作木刻连环画《铁佛寺》时写下的一段话,可见莫朴先生的三人创作小组已经充分考虑了版画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改造西方现代木刻的这几个大课题。
从《铁佛寺》等作品看,一个突出特点是画面采用了线结构的造型语言,除了圆口刀的塑形外,运用了不少点刻、刮刻的技巧,类似于中国汉画像石的雕刻质感。这些版画语言的拓展都是莫朴先生不断探索艺术形式与大众欣赏趣味的实践结晶。60幅木刻连环画《铁佛寺》作品,是莫朴先生从学习和运用西洋木刻版画转向兼顾中国本土群众的欣赏习惯,积极尝试中西结合的版画语言实践的重要作品,是他们那一代人对新文艺创作形态这一大课题的回应与探索。
莫朴先生作为接受过西式美术教育的青年人,出于响应建构中国革命的新文艺的理想,服务中国现实社会需求的自觉,重新审视民族、民间版画、年画等形式,力图以这样的形式语言表现本土的现实内容来贴近中国大众。运用这样的语言模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其实是一次深刻理解和认识民族的视觉模式与审美心理,对传统和民间木版画的吸收与运用。每个艺术家其实都是一次个体对民间传统文本的认识、接受与转型。在延安,莫朴先生与古元、彦涵等著名版画家们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中国本土的“新版画”。莫朴1943年开始创作了一批农民和战士们更喜爱看的木刻年画、彩印石版画、连环画等作品。如吸收运用传统民间木板年画的形式创作的木刻年画《互助生产图》之一(1943)、《互助生产图》之二(1943),以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创作的一批套色木刻年画《参军最光荣》(1947)、《五子图》(1947)、《清算图》(1949)等,这些新木刻作品巧妙地借用民间传统艺术样式,画面内容上摆脱传统题材,紧贴现实生活,以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精神姿态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真实生活。人物朴素生动,十分耐看。
木刻套色版画《清算图》(1949)是莫朴先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创作的最重要的版画代表作,这幅木刻版画作品尺寸只有17.5×24厘米,但画面构图复杂,人物众多,神情各异,画面极具视觉张力,如同一幅大尺寸作品。作品表现农民在农会的组织下与地主清算罪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达三十余人,人物表情和动态刻画都非常生动具体,人物组合安排有层次,以密衬疏,突出了视觉中心,是一幅难度很高的画面。这幅木刻版画以线条造型方法,运用三角刀与圆口刀贴线雕刻,运刀平稳而有力,简练而不乏细节。反映出莫朴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精心提炼。这幅版画在1946年就开始构思起稿,1948年按照版画同样的构图和人物动态组合画成大幅油画,版画和油画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延安讲话”的新文艺思想以及众多艺术家共同的新实践成果对莫朴先生的启发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正如莫朴先生所言:“我对主席的《讲话》体会最深的,就是不管画什么,重要的是如何用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感情来画,而这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感情是离不开人民的,还需要深入生活,需要创作者向人民靠拢,去理解人民。”
安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