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朴 入党宣誓 118×170cm 布面油画 1950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他的精神始终照耀着中国美术的前行之路
在“朴直向阳——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与文献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齐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制定方案、亲自拍板建设的浙江美术馆,共同迎来“朴直向阳——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与文献展”开幕,具有特殊意义。
莫朴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第九任院长,集革命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于一身,在革命活动、绘画创作和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莫朴先生是一位参加民族解放的革命者。莫朴成长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从青年学生时期就加入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列。毕业于上海美专后,莫朴与同学一起组织了我国美术界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国难宣传团”,为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而呐喊。1940年莫朴加入新四军,1943年秋,经过9个月的跋涉,莫朴到达向往已久的延安,在鲁艺任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他与冼星海、艾青等文艺战士并肩作战,用木刻、宣传画唤醒民众的斗志。
作为杰出的艺术家,莫朴先生的创作始终在探索中前行,构建起属于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体系。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莫朴的作品带有质朴而厚重的现实主义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他创作了油画《入党宣誓》。画面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土改的翻身农民,参加入党仪式、举手宣誓的平凡瞬间。带有折痕的党旗表现革命斗争的艰难。
在回忆创作思路时,莫朴曾写道:“不少农民同志在亲身体验到革命的利益以后,那种勇敢克服自己的缺点的决心,以及那种忘我地献身于革命的品质,我是很熟悉的,甚至了解他们个别转变过程,看着他们在红旗下面,举行庄严的宣誓。”
这件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现藏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20世纪90年代由莫朴先生亲自捐赠给学校,是学校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入党宣誓》不仅是艺术史上的丰碑,更成为一代人理解革命精神的视觉教科书。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作品《入党宣誓》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建党百年主题美术作品展,作品前常常成为重温入党誓词的庄严现场。受中宣部文艺局和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共同打造的《博物馆说》委托,我曾专题录制“读《入党宣誓》”专题视频,介绍这件中国美院美术馆馆藏重器、莫朴先生的代表作,视频至今仍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播放。
作为美术教育家,莫朴先生为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倾注了毕生心血。1949年,莫朴赴杭州国立艺专担任绘画系主任。1952年任副院长。他创设彩墨画教学,提出彩墨画教学的基本原则,对“浙派人物画”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他主持推动了民族艺术遗产研究室的成立,20世纪50年代学校大批珍贵的文物收藏来自他的支持。他首创“下乡写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基层,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这种教学理念至今仍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重要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改革开放后,莫朴于1979年再次出任副院长,主持学校教学,同年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任院长。他大力从全国调集优秀教员,如调回肖峰、宋韧,调入蔡亮、张自薿等;同时注重从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培养未来的留校师资力量。这些举措迅速积聚起一批优秀人才,强化了教师队伍,学院复活了生机,学术气氛渐浓,文艺思想开始活跃,艺术创作出现突破。
可以说,莫朴这代革命美术家在林风眠先生等先驱所开创的“中西融合”艺术之路中注入了现实主义的内核,它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
莫朴先生高度重视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主张,其核心的思想就是重建创造美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指引着学校放弃购买公务用车而做出购买国外美术书刊的决定;指引着学校营造了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浓厚气息;指引着学校创建《新美术》与《美术译丛》,进行系统而有深度的国际美术信息介绍,将影响力波及整个中国美术的一代人。
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艺术与时代——莫朴先生创作回顾展”,衷心感谢莫大林先生、莫大风先生向学校慷慨捐赠莫朴先生作品,成为国美学脉传承和教育教学的重要范本。
莫朴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30年,但他的精神始终照耀着中国美术的前行之路。当我们在展厅中看到莫朴先生的画作、手稿与教育文献时,仿佛能触摸到他精神世界的温度。那些泛黄的写生本上,既有对革命岁月的记录,也有对艺术技巧的推敲,更有对教育理念的思考——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莫朴先生完整的精神图谱:
用革命理想照亮艺术方向,
用艺术实践诠释时代精神,
用教育事业传承文化薪火。
莫朴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艺术遗产,更是“朴直向阳”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是对艺术初心的坚守,是对时代使命的担当,更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