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雕凿中凝铸的生命之歌

        作者:马文甲 苏小林2025-07-29 09:09:04 来源:大河美术报

            (1/4)非洲木雕

            (2/4)非洲木雕

            (3/4)非洲木雕

            (4/4)非洲木雕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世界上不同区域的人们看待世界的原初方式不同,便产生了多样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发展与丰富的物态遗存铸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不朽文明。非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有两千多个民族生息于此,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雄奇的自然风光催生出多彩而丰富的非洲本土文化,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被世人所传颂研习。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中,人们似乎更加注重从古老的文明汲取灵感与创新。充满生机的草原和亘古神秘的非洲艺术共同铸就了非洲人民向往并追寻的生命理想图腾。广袤的地域和炙热的沃土,使这片大地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先民艺术,其形式语言延绵不息。无论在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地区,还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都蕴含着神秘且令人神往的非洲文化气息。

            本文以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木雕艺术为对象,探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对当下艺术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殖民战争与资源掠夺的背景下,非洲大量珍贵的雕刻艺术品包括面具、木雕、象牙制品和青铜器等流入欧洲,最终散落于欧洲各大博物馆、私人收藏与艺术沙龙之中。这也使得非洲的艺术品在欧洲市场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传播,被20世纪80年代各大博物馆及艺术中心追捧,在欧美一些艺术思想前卫的国家掀起了一场“非洲文化热”。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列斐伏尔曾说:“消失了的时代的社会结构对我们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但它的艺术仍然有无法代替的价值。”这充分说明了非洲艺术的重要性,它不仅给人带来审美意趣上的张力,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生命外化的艺术价值。

            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西方世界用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社会阶层的重构,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当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认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传统的文化艺术体系必然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古典主义艺术系统开始被现代主义思潮所颠覆,现代艺术家开始反思长期主导西方艺术的古希腊、古罗马传统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范式。他们渴望打破这种甜美样式的束缚,开始追求更为生猛和原始的艺术表达。因此,非洲木雕艺术逐渐进入艺术家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启发了他们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变革性思考。

            传统概念中,非洲雕刻艺术通常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东非、西非、南非的雕刻艺术。在偏僻的地理环境和潮湿炎热的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下,这一地区鲜为人知。大部分原住民仍然生活在原始部族的社会环境中,在许多方面保持着原始的观念,由此孕育出造型夸张且充满神秘感和原始生命力的非洲艺术作品,给西方艺术带来冲击和影响。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非洲的木雕艺术,非洲木雕主要包括祭祀小雕像和舞蹈面具两类,体现出一种强大而又原始的生命力。大多数非洲木雕匠人都围绕树身或树干的圆柱形进行雕刻,这也强化了非洲木雕神秘而稳定、威严而宏伟的艺术风格。

            其中,马孔德木雕把非洲木雕的神秘与原始体现得淋漓尽致。非洲东部的著名河流鲁伏马河(MtoRuvuma)是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分界河,河畔的马孔德民族(Makonde,斯瓦希里语意为“田园”)居民傍水而居,在肥沃的田野耕耘劳作,世代过着亲近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使他们被称为“森林的主人”。马孔德的男人自古有从事雕刻艺术的习俗,组成了庞大的雕刻艺术家群体。马孔德人居住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格兰尼迪拉(Granedilla)树木。斯瓦希里语叫它Mpingo,在中国被称作黑檀或乌木,是世界上名贵的稀有木种之一。在马孔德人眼中,乌木是神圣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雕刻匠人雕琢乌木时,就已经和这古老且有原始生命力的乌木交流沟通。乌木多变的纹理和自然生成的奇特形状给雕刻匠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马孔德木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其一为用器类,主要包含手杖、手镯等饰品。其二是云型雕,也叫马维谷(Mawingu),在斯瓦希里语里意为“云彩”,这也体现了这类木雕的灵感来源。这类雕塑没有具体的造型,以流畅的线条构成主体,也被西方人称为非洲木雕中的抽象派。其三是群雕,在斯瓦希里语中叫“乌贾马”(Ujamaa),也有人把这类木雕称为“生命树”。这类木雕常把几个或几十个人摞叠到一起,表现一个家庭或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景象。其四为西泰尼,在斯瓦希里语里写作Shetani,语义为“精灵神怪”。这类雕塑是马孔德木雕的精髓。在西泰尼类型创作中,木雕匠人运用的造型往往是具有个性且抽象、怪诞、夸张的,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就是受到西泰尼风格的影响。西泰尼是马孔德木雕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被陈列在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此外,西泰尼类型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也是较为丰富和深刻的。其通过抽象的形式、扭曲的造型、怪异的手法体现出了雕刻家的个人风格语言,能给人丰富的遐想空间。

            对远古文明的研究往往能对当下文化的发展带来启示。20世纪初,流散欧洲的非洲木雕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家对未来充满迷茫,产生了悲凉和恐慌的情绪。非洲木雕艺术在时代浪潮下进入西方现代艺术家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非洲木雕艺术夸张的造型激发了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转型。他们试图通过更加夸张的形体、抽象的语言以及原始的生命力来打破以往的审美观念。野兽派画家马蒂斯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了传统美学的规范。毕加索等人则将非洲艺术中常见的几何化造型延伸至立体主义的创作中。可见,非洲木雕艺术的独特性使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助推了现代艺术语言系统的蜕变。

            非洲木雕作为非洲艺术的重要代表,承载了非洲人观察和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深刻影响了世界艺术的发展轨迹与精神内核。当代艺术家对非洲木雕的再诠释,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另一种返璞归真的发展策略。非洲人存在“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木雕偶像是连接了人类、祖先与自然的沟通媒介。夸张的木雕造型并非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而是对内在精神力量的视觉化转译。非洲木雕匠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本质是通过从物质到精神的认知策略,象征性地构建一个超验结构。这种表现赋予了非洲木雕超越美学的文化生命力,更以具有文化根脉性的语言系统证明了本土文化对艺术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非洲木雕艺术,人们能看到这种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艺术逻辑。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下,人们往往开始探索自身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此,非洲木雕可以作为一个镜像,促使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定位自身文化。西方现代艺术家从非洲木雕中获得的创作灵感,也为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当今中国艺术的发展面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生相斥的困境。非洲木雕的文化传播为中国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文化传统是不可替代的软实力竞争要素,有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想要发展创新本国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追随西方,也不能固守单一传统,而是要通过多元碰撞,构建更加开放的文化主体,增强自身文化体系的世界影响力。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艺术创作者与传播者要构建历史纵坐标,真诚凝视本土文化逻辑,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非洲木雕未因科技与生产力的变革而褪色,反而在多次的历史转折中助推了文化转型,可见其历久弥新。中国文化也是如此。中国文化有源远流长的纯正根脉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在不断继承传统和吸收多民族的优秀文化经验中成就了绵延千年的文化体系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工作者在文化战线中,亦需在这一方面继续借鉴、发掘、悟道。

            (作者马文甲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雕塑系博士研究生导师,苏小林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