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研古道,问渠溯文心。7月25日下午,“书山问渠——赵彦国书印展”在中国美术馆四楼开渠厅开幕。作为2025年中国美术馆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之一,这场展览恰似一场文人雅集,让观众得以在笔墨的方寸之间、篆刻的金石之趣中,窥见一位当代书家丰盈的精神世界。
本次学术邀请展共展出赵彦国博士书法篆刻作品四十余件,既有温文尔雅的行草书经典美文之作,如洋洋洒洒的行草书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十四条屏;又有直抒胸臆的自作诗文作品和金石篆刻作品,其书印风格古朴厚重、苍茫雅逸。最为可赏的是,他的古籍批注和读书笔记古意漫漫,文采斐然,全面体现出一位师古、研古、融古、变古的书家所必备的综合修养。
开展仪式上,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分别致辞。陆永泉、王洪俊、俞锋、杨永生共同为巨型印章“龙吟盛世舞春风”揭彩。“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邃的美学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审美理想。如何守护千年文脉精魂,又能使其焕发时代新辉,成为了当代的重要课题。”安远远说,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群体中,赵彦国以学者之严谨、艺术家之敏锐,溯本追源,书文相生,传递了书法的古韵新声。
“对传统文脉的守护,是一种遵循古法的渐变,是赵彦国站在诸多书法大家的肩膀上一次次攀登,是融入时代充满活力的转化。”邱振中教授认为,赵彦国作品恪守古法,又饱含现代审美意趣与个性表达,生机盎然。其精研笔法,点画力透纸背,骨气洞达;章法布局则于传统之中巧妙融入现代视觉构成理念,气象浑然而格局常新。“他的创新不仅在于当代文人精神的重塑,更与时代审美的整体表达相契合。如《道德经》等典籍为主题的创作,通过屏风形式呈现,结合中式家居美学,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空间;又如引入镜面、纱幔、部首解构等装置艺术,突破传统展陈模式,营造虚实相生的空间,将文人书法的‘气韵流动’转化为可感的多维体验。”
业内人士认为,赵彦国以其平实朴素的艺术语言与脚踏实地的学术实践,用日常的笔墨记录了对中国书法经典的守护,践行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其治学,精研书史及书学理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学术支撑创作根基。其创作,主张“诗书养气”,与古通息、以文养书,彰显了文人筋骨,因此呈现出“文气”底色、“雅正”格局、“自然”质感。
展览主题“书山问渠”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赵彦国以学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敏感,作出了富有哲思的阐释:“问”是叩击,是追寻,是艺术家对艺术本源的求知探索;“渠”既是方法,亦是途径,寓意追求真理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之道。这一命题蕴含着双重意境:其一,象征着在浩瀚如山的书法传统中探寻真知的执着;其二,“渠”指人工水道,暗含引导与顺应规律的思想,它体现着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知,如同遵循“水之就下”的自然之道,在顺应中求索创新。
赵彦国希望在展览中探讨中国书法最核心的美学意义——自然,文气,雅正。通俗而言便是“看着令人舒服”的雅俗共赏之境。这些年,他始终致力于对中国书法的溯源,即到书法经典的源头活水中去引流,深挖中国书法经典的历史脉络,关注书体与时代审美的交互流变,注重书法本体的内在法度和外在表现力,强调文学性的生发和个人精神生活的浸润,以期实现中国书法“书如其人”的固有真义。
身兼艺术家与文化馆长双重身份的赵彦国,亦是一位“书法艺术普及者”。他推动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发挥书法的文化功能、社会教化功能,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赵彦国希望用中国书法的笔墨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以手中之笔,心中之思,美育之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尽微薄之力。
“中国书法是一座高山,中华经典优秀传统文化是浩渺的大海,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活水。”赵彦国说,书山问渠——就是激励自己唯有不断问渠于海,问渠于天地万物,问渠于真我本心,书法才能方得始终,方得大道!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