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谈月色是近现代一位著名的女金石书画家,擅长诗书画及篆刻,尤以瘦金体入印著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民国篆刻史和岭南地域文化为背景,从谈月色的人生历程、金石书画师承渊源、艺术风格及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发现,独特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环境、师承关系以及谈月色崇高的艺术追求和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是其获得艺术成就的主客观原因。谈月色不仅继承了传统书画篆刻的精髓,更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思考和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 谈月色;金石书画家;瘦金体;篆刻
谈月色(1891—1976),原名古溶,又名溶溶,以“月色”为字,并以此行世,晚号“珠江老人”。她擅长工诗善书画,篆刻、瘦金书、画梅等技艺更是驰誉海内外。其篆刻创作风格鲜明多样,独以瘦金体入印最具特色。
谈月色的人生历程
☆早年经历
谈月色1891年11月19日出生于广东顺德龙涌村,自幼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与文学天赋。谈月色年仅4岁时,父母便决定将她送入广州清泉街的檀度庵,寄养在尼姑耀均师父门下。
在檀度庵中,谈月色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却又充满启迪的生活。8岁起,她开始识字诵经,这不仅让她接触到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也奠定了她坚实的文字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庵中的环境让她有机会逐渐接触并深入学习书画艺术。1906年,谈月色正式削发为尼,法名悟定[1]。这段出家为尼的经历,一方面增强了她早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熏陶,为日后的文学、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庵中的清苦生活和静谧氛围也培养了她坚韧不拔、淡泊名利的性格特质。
☆战乱岁月与晚年生活
谈月色还俗后,与丈夫蔡哲夫一起从事金石考古工作,并广泛接触社会文人名士,与黄宾虹、柳亚子、苏曼殊等人吟诗作画、交流学习。1933年,谈月色的篆刻技艺已崭露头角,她将古玺的朴拙、甲骨文的神秘、汉金文的雄浑等融于方寸之间,尤以瘦金书体独步印坛,开瘦金书入印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谈月色因篆刻专才,得任南京印铸局专员。当时无论是李宗仁、李济深等政要人物,还是蔡元培、柳亚子等文化名人的印章皆出自她手。在柳亚子的推荐之下,谈月色为毛泽东治印,她共镌刻了三枚印章,分别是白文回文“毛泽东印”、细朱文“润之”和朱文瘦金体“毛泽东印”。
晚年的谈月色客居南京,自号“珠江老人”,依旧坚持书画治印,并竭力为哲夫整理遗著。哲夫的诗词文著作有《蠡楼词》《有奇堂诗集》《寒琼道稿》《寒琼室笔记》《茶丘契阔》,金石文字学著作有《印林闲语》《印雅》《画玺录》,碑版考证著作有《寒宬金石续跋》《寰宇访碑续录》,文房雅玩杂著有《壶雅》《宋绵》《宋纸考补》《漆人传》《瓷人传》等[2]。
1976年8月5日,谈月色病逝于南京,享年85岁。
谈月色的艺术师承渊源
☆书法的渊源与师承
谈月色在书法方面擅长瘦金体和楷书。她自幼在檀度庵中诵经习字,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后来,她又广拜名师,先后师从程大璋、李铁夫、黄宾虹等艺术名家,进一步提升了书法造诣。
欧阳询和柳公权的书法以清刚挺秀著称,其笔画劲健有力,结构严谨端庄。这种风格对谈月色早期的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书法点画清秀,舒展飘逸,既有欧楷的端正大气,又有柳楷的筋骨[3]。
在掌握欧柳书法的基础上,谈月色转而学习宋徽宗的瘦金体。过程中,她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秀美端庄,还进一步强化了笔画的瘦硬和刚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书法笔画丰满有力,结构大方,又不失潇洒自如。同时,她还善于将楷书与瘦金体相结合,开创了新的书法风格,险中求稳、刚柔并济。
☆国画的渊源与师承
在国画领域,谈月色得到了黄宾虹“五笔七墨”法的真传。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五笔七墨”法是他国画笔墨技法的深刻总结和提炼。“五笔”
指的是笔法中的平、圆、留、重、变,“七墨”指的是焦墨、浓墨、淡墨、泼墨、积墨、宿墨和破墨[4]。谈月色在学习黄宾虹的画法时,深入钻研并掌握了这些笔墨技法,将其融入自己的国画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谈月色在画梅时,注重笔墨的精细入微。她以工笔入画,却工中带写,急缓有度。她在承袭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借鉴了扬州八怪、吴昌硕等名家的技法意趣,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淡雅而又不失生机的美感。
☆篆刻的渊源与师承
谈月色在篆刻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她的作品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她的篆刻师承渊源广泛且深厚,相继拜蔡哲夫、李铁夫、陈达夫、王福庵、黄宾虹等艺术名家为师。这些艺术家在书画和篆刻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对谈月色的艺术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5]。
蔡谈夫妻二人家藏广州出土城砖拓本二十一纸,贴裱成册,名为《牟轩拓砖(蔡哲夫谈月色题跋)》。此拓本均系夫妇二人手拓,多见“蔡守拓”“月色女拓”等钤印,用自制“寒宬长物/月色传古”笺、“南越残瓦/无尽藏室”笺拓成,且多朱墨二色题跋,蔡哲夫跋文标注城砖出处或作考释等。谈月色题赠二纸,上款人蔚挺即蔡敬襄。
黄宾虹对谈月色的篆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古玺、秦汉印章等方面的学习。王福庵的新浙派篆刻风格使她的篆刻作品呈现出工整平稳、安静祥和的特点。谈月色的篆刻作品广泛吸收多家之长,既有王福庵新浙派的工整平稳,又有岭南印风的婀娜温柔。同时,她还对吴让之、赵之谦的法度进行了适度学习和化用[6],并大胆地将瘦金体这一非篆书书体融入篆刻。其作品涉猎广泛,包括古玺、瓦当、甲骨、钟鼎、秦篆、汉金文等多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7]。
谈月色的艺术风格特点
谈月色的书法以瘦金体和楷书著称。她的瘦金体书法轻盈灵活、笔力强劲适中,写出来的字带着几分英气却又不失秀丽。她的楷书则端庄典雅、法度严谨,笔墨中散发着女性的柔美和灵性。
在篆刻领域,谈月色的创新尤为显著。她以瘦金体入印,将飘逸自然的特点融入印章的方寸之间,这是当时的一大创举。她的篆刻作品风格多样,包含了古朴典雅的古玺、汉印风格,灵动飘逸的隶书、佛像印风格,还有清新秀丽的元朱文风格。
谈月色的国画作品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谈月色尤喜画梅,她既继承了宋元遗风,又借鉴了明清笔意,尤得黄宾虹“五笔七墨”法的真传,又融入了女性的细腻精微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被誉为“梅王”,在国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的国画作品笔墨挥洒自如、气韵生动,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谈月色的作品总是带有禅意。书家在临池翰墨、挥毫创作时,对宇宙、人生、事理的认知已不知不觉融入书作,造就了他们平和、自然、简朴的书境[8]。禅宗强调“知”“见”,突出“心性”的至高境界,这与篆刻创作中的心意论、自然论、无法论等理论相呼应。同时,篆刻创作也讲究“虚静”,要求创作者专注于对象,凝神静态,以达到排除杂念、脱俗忘我的境界。
谈月色的书画篆刻作品中的禅意并非孤立存在。她将禅意和自己对传统书画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传达了一种禅的韵味。观赏者在欣赏她的作品时,不仅能够领略到书画篆刻的艺术魅力,更能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平和与宁静[9]。这种禅意与书画篆刻艺术的融合,使谈月色的作品蕴含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结语
谈月色自幼入庵,书画篆刻师承渊源广泛深厚,书法受宋徽宗、欧阳询影响,先后师从程大璋等名家,融合欧柳与瘦金体,风格独特。国画钟情画梅,得黄宾虹“五笔七墨”法,继承宋元明清传统,融入女性审美,工写结合创新。她的篆刻师承蔡哲夫等多位大家,融合多家风格,将瘦金体入印,创新表现手法,作品涉猎广泛,颇具艺术价值。
在艺术风格上,她的书法瘦金体轻盈灵动、楷书端庄柔美而不失创新。篆刻以瘦金体入印,涵盖多种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她的国画梅花传承经典,气韵生动,技法与审美兼具。她那结合了禅意与艺术美的作品别具一格,在近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孙晨芙.截玉昆刀韵自远——近代女性篆刻家之谈月色[J].文化学刊,2023,(9):231-234.
[2]王美怡.旧墨记之四——谈月色[J].开放时代,2011,(4):2+163.
[3]李海珉.艺坛三绝谈月色[J].收藏界,2013,(10):100-103.
[4]王家葵.梨花院落谈月色[J].中国书法,2014,(6):62-63.
[5]朱琪.印海拾贝——谈月色[J].书法,2012,(2):72-73.
[6]滕文抒.谈月色篆刻创作多元化特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徐畅.腕底神来与古谋——谈月色的篆刻艺术[J].中国书法,2000,(11):66-68.
[8]陈龙发.中国书法的多维艺术内涵和审美[J].中国书法,2014,(9):183-185.
[9]王永明.中国书法与佛学[J].书法艺术,1997,(1):19-21.
(作者系暨南大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