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魂 150cm×150cm 布面油画 1986年
认识刘云先生大约不到十年,那时刘云先生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系列作品展。2016年,“云峰有约——刘云中国画作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盛大开幕,可谓规格超前、名动四方,燃爆了南方本来就火热的夏季。开幕式我去了,这么热闹的场面我就不便凑上去打搅。过几天,我带家人一起来看展,恰好又碰到了刘云先生。只见看他步伐矫健,一口地道的湖南(准确的说是岳阳加长沙)口音,他正在陪一位家乡的老领导看展。当经过我跟前的时候,我出于敬仰用家乡话同刘先生攀谈起来。刘先生很热情,没有架子,我俩一见如故。我跟着刘云先生在展厅里又走了一小圈,听了他的介绍,更对刘云先生的艺术成就与创作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敏感、热情与旺盛的创作经历,是艺术家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进而放大范围说,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天资,第一要素是热情的人生事业态度与持续旺盛的工作干劲。人的智力、能量可能有不少先天的禀赋,但更离不开后天的人生修炼。当一个人修炼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人生的能量场,生命便会自带光芒,世界也便一片美好。刘云先生是富有魅力的人,他的眼神里总透露出艺术家独有的敏锐与深邃,他身板硬朗,脚下生风,一看就是上天眷顾与后天内修的结果。这种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与领域都会成功。
刘云先生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为油画前期,二为中国山水画时期。他早年的油画,一出手似乎就遇高人指路,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极不同寻常的。这点我没有与刘云先生交流过,到底是什么机缘让他的艺术创作如此的“开窍”与“通灵”。我与刘云先生算是地道的乡亲加校友,都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为美术系)。他当时是学油画的,没有往学院派通常的路数上走,他摒弃了学院派一味强调的造型与色彩,作品中看不到那种往画布上堆满了厚厚的颜料、油彩的学院派做法。我甚至怀疑当时他的油画老师和同学们是否能认可与欣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如此的简洁、概括、单纯,他走出了一条抒情与理想主义的艺术道路。据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画家周思聪先生看到刘云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油画作品,很惊诧其静穆的艺术意韵,说这恰是她多年追索的境界。“静”之美,为内美、深美,是澄明之境。这是刘云全部特质之内核,也是他谦和、内敛禀赋的外化。艺术之静美,不仅仅是因为画面视觉的单纯与平静,更应该是画面所传达出来的静穆、安然、恬静、舒张的境界与气息,让人从作品中洞见、品味其幽深的秘境、自然的天机、婉约的情感与深沉的情思。
设想,如果刘云先生一直沿着他油画“湖畔诗人”的路线走,到底今天是怎样的一番面貌?我想,沿着这个路线走,一定会为中国油画开辟一条东方油画诗意化的道路。这是一条广阔的道路,但刘云先生走向中国山水画这一条道路却又更具宏大的艺术使命。因为“湖畔诗人”系列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中国油画史上特殊时期且具有特别意义的探索,它可以代表一种潮流,一种文化的现象,尚不能形成一种美术史级别的意义。刘云先生凭着他的这些作品获得了相应的声誉与影响,到《行走的人》系列时,虽然是进一步的探索,但我感觉他不愿意再往这条路上走下去了。刘云先生敏锐且聪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中国山水画正是他所要的情感归属与表达需要。他转型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给自己找到了一条更宽阔、更深远的艺术之路。当然,这条路也是充满艰辛与挑战的,相信经过二十多年的山水画探索,刘云先生一定会常常遭遇各种困境与反思。但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一直处于顺境中,或者自己沉浸在习惯的顺境中,没有挑战、困惑与反思,是很危险的。一个艺术家不能一直总处于一种个人习惯的“自信”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阻碍自己攀向艺术的更高峰。历史一再证明,艺术家一旦进入自己认可的“成功状态”,就离艺术走下坡路不远了。从刘云先生山水画艺术创作之路来看,他一直处于一种探索的状态,尽管他的艺术成就已经不断获得业界的好评与赞誉,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止步于当前。这些年来,几乎每一两年都可以看到他作品新的探索与面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刘云先生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历过无数的艺术试验与探索,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勇气是令人钦佩与敬仰的。坦白的说,我尤其喜欢他三个系列的艺术作品。一是早期由洞庭湖意象生发的“月魂”系列作品,画面简洁、宁静、梦幻,与我喜欢的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有同样的格调与妙处。第二是他的《灵山秀水》系列青绿山水作品,这类山水虽然青绿设色是传统的,但在色彩与表现上又富有新意,江南(徽州)老屋安放在水光潋滟、云山雾漫的山水间,它使人的心灵顿时感到闲适与安放,也让人不由增添了几分怅然、伤感与神思。第三是他近期所作“二十四节气”系列山水作品,刘云先生并没有用传统意义的以画解读二十四节气。这个系列的作品与其说是山水中的二十四节气,不如说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托以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与哲思。从这批作品中,我看到了中国山水画抒发情感、表达心意的另一种途径与可能性。
著名画家刘巨德先生在观看刘云先生“逸景幻乡”作品展后发表感言,他认为刘云先生的创作经过多年探索:“作品越来越深厚、越来越纯净,画面也越来越简洁又丰富、富有光泽。”他认为刘云先生的艺术之路“特立独行,不跟风、不追潮,走自己的路,没有左顾右盼”,他相信刘云先生的艺术之路将会“越走越深,越走越远”。著名美术评论家皮道坚先生在观看刘云先生“坐看云起时”作品展后,认为刘云先生“有思想者的品质、诗人的气质,很好地延续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早在南北朝时期画家宗炳便提出的山水画‘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艺术主张”。认为“以二十四节气命名的新作充满了象征意味,表现了中国文化对时间性概念以及宇宙人生的独特感知与思考,也是中国社会当代精神的表达。山水画讲究‘以形媚道’,刘云的作品以愉悦的方式引领我们去体会那作为最高存在的‘道’。”两位先生均给予刘云先生艺术创作充分的肯定。应该说,刘云先生在他的艺术道路上,最为难得的就是这份一以贯之的初心与执着,他通过作品真诚地传达自己心中的意象与哲思。他的作品从不刻意为技法所束缚,自然的造物对象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艺术表达的需要而不是目的。他的作品走向高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追随者、描摹者,而是自然的表现者、创造者。
作为晚辈,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表达作为一名艺术同道对刘云先生艺术成就的个人感受与粗浅认知。刘云先生的艺术,从早期的油画再到后来的山水造境,其艺术追求的道路,作品的格调在当代中国画坛是独特的,他没有让自己消逝在古人与今人成功的阴影中。他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总保持一种独特的、先锋的面貌。但他的探索又没有走向极端,他没有让艺术走向一种纯情绪化的、直白的自我宣泄与呐喊。他试图走进传统,但似乎总是保持着一种警惕,他害怕自己深入传统而不能自拔。他的作品,在自然的沉静中自觉完成了一名艺术家丰富、细腻的心理诉说与情感表达,传达出一种生命的哲思与自然、山水之道。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刘云先生的作品似乎从浩渺无际的洞庭湖中汲取了养分,如同他的名字,渊源、意向于云烟梦幻的八百里洞庭。
中国画是特别讲涵养、内修的艺术,厚积薄发方可致远。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画不仅仅是一门视觉的艺术,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由艺入道,是中国画通往顶层圣殿的最后一程。对于中国画来说,十年、二十年实在太短,刘云先生以个人对艺术的天性与执着,大约二十年就在中国山水画上走到今天的境界实属不易。由艺入道这一程,实在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与难度,必须经过艺术家不断的苦修与大彻大悟方可通达。相信以刘云先生所积累的艺术学养及天资悟性,未来一定会走出一条更加开阔、深远的艺术之路。
后记:
写完这篇小文后,收到了刘云先生寄来的个人传记画册《十日谈》。其实在几天前,刘院长在电话中告知要寄一本画册给我,我满是期待。画册几天前收到了,放在茶几旁,可能没注意,放了好几天。前两天,饭后我突然看到有个没拆封的快递,问家人这是谁的快递,才知道原来就是刘院长寄来的画册。刚吃完饭,顾不上中午的犯困,坐下来一读差不多就两个小时,满满感慨与收获,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充满各种新奇与惊喜!
之前只知道刘云院长是从岳阳走出来的一位全国知名画家,没想到居然是同一个县的人,更没想到刘先生初中读书的学校与我家不过就在隔壁乡镇。每次看刘云先生作品中的山坡、树、池塘等,怎么看都像是我老家的后山坡,这一下我终于恍然大悟了。从画面的空间走进心里的空间,那朵云、那条路、那片田野,我似乎闻到了花草的香,故乡的云迎面向我飘来,风吹在我脸上,思绪百般交集,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对世界未知充满期待与希望的童年、少年……
有句话藏在心里一直没说,第一次见到刘云先生及看到他的照片,总感觉与梅兰芳、徐悲鸿先生有几分神似。读完《十日谈》后,我不得不把这种感觉说出来。刘云先生是画家中少见的有君子之风的人,不见披头散发、满脸胡须,衣品讲究、形象儒雅,素雅、冷静的外表却裹着一颗热辣滚烫的心。他做事情总是有饱满的热情与干劲,他主政湖南省画院期间,改、扩建省画院,提携、培养年轻艺术人才,创建湖南美术馆,立项湖南全国中国画双年展等一系列创举性的大事,先生打头阵、扛大旗,这一切功德必将载入湖南文化、美术发展史册。
刘云先生现才六十出头,从中国画画家发展规律来说,先生正值盛年期。齐白石、黄宾虹这个年龄可以说还没正式步入画坛正道。刘云先生是幸运的,在这个时代,留给他的空间还很广阔。
祝刘云先生永葆青春,艺术之树常青!
(文/瞿拥君,2025年7月8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