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30周年,“始知真放在精微——纪念徐悲鸿诞辰130周年馆藏素描精品展”于近日在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开展,带领观众开启一段探究大师笔触技法的深度对话。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素描艺术盛宴,更是对纪念馆数十年珍藏的徐悲鸿素描精粹的首次系统梳理。”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策展人张李萌介绍,本次展览以“第一步功夫”“以万物为师”“致广大而尽精微”三幕徐徐展开徐悲鸿的艺术求索之路,其中很多作品是首次走出库房公开展出。
在“第一步功夫”展区,橘黄色的灯光塑造出别样的法式浪漫。徐悲鸿留学巴黎时期的石膏像与人体写生习作,凝固着青年徐悲鸿锤炼技艺的虔诚时光。那些精准捕捉的轮廓与光影,每一笔都蕴含着他日后“尽精微”以“致广大”的坚实起点。一幅纸本炭笔的《法国工人》肖像尤为引人注目:炭笔勾勒出工人上身劳动时的肌肉线条,宽大的工装裤富有体积感,工人微蹙的眉头下眼神沉静,粗粝的肩膀和手臂仿佛承载着生活的重量。这种对普通劳动者形神的精微体察与深沉敬意,已悄然埋下他日后宏大艺术表达的种子。
步入“以万物为师”单元,徐悲鸿师法自然的广阔视野豁然呈现。一幅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的纸本炭笔作品《马》堪称“尽精微”的典范。寥寥数笔勾勒出的骏马,肌肉线条紧致流畅,鬃毛疏朗灵动,炭笔皴擦出的明暗赋予其身体岩石般的质感与鲜活的生命力。而同年创作的纸本炭笔《风景(恒河)》则展现了他对自然风景的非凡掌控:恒河边古堡台阶用笔硬朗疏落,恒河榕树雄健遒劲,树叶似由指尖晕染而出,一种静谧的诗意在纸上弥漫开来。
展览的核心华章“致广大而尽精微”则聚焦于徐悲鸿如何将千锤百炼的素描之功,升华为史诗性的鸿篇巨制。1922年的《画龙点睛》画稿成为绝佳注脚。画面主角张僧繇手持画笔,全神贯注的姿态呼之欲出,云烟氤氲中龙首若隐若现,炭笔提按转折间充满戏剧张力。无数这样的草图积累,正是其“积稿殆千百纸”创作心法的真实写照,最终熔铸成《愚公移山》这样震撼人心的民族画卷。展览通过珍贵草图与文献,深入剖析了《愚公移山》从精微的素描中磅礴而生的过程,令观众大饱眼福。
展厅中部的“文献图书区”如同一座小型艺术史课堂,陈列着徐悲鸿法国恩师们的素描作品及徐悲鸿珍藏的欧洲绘画大师画册,清晰勾勒出他对西方艺术精髓的汲取脉络。此外,展览还展出了李斛、吴作人等徐悲鸿学生的作品,直观传递了徐悲鸿对素描基础的重视。“一纸纸习作,无声印证着徐悲鸿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的薪火相传。”张李萌说。
纵观展柜中的素描作品,徐悲鸿的融合之力跃然纸上。他笔下的西方解剖结构细致精准,光影空间深邃可感;然而细品其作品线条,分明又流动着中国白描的筋骨力道,水墨般的晕染韵味也悄然渗透。在张李萌看来,徐悲鸿将传统中国画“诗书画印”精神凝聚于素描这一看似“单纯”的绘画形式中,使画面浸润着独特的东方气韵。
张李萌表示,在20世纪中国美术寻求蜕变的激荡年代,徐悲鸿以“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远见卓识,为传统笔墨注入写实新风。他既坚守民族艺术的根骨,又勇于打破陈陈相因的桎梏,开创了师法造化、求真务实的艺术新境。
徐悲鸿的艺术探索不仅革新了个人技法与审美,更见证了中国美术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转折。“每一幅素描稿纸上精微的推敲、每一次炭笔与纸张的摩擦,似乎都在默默积蓄着撼动心灵的力量。”张李萌表示,这些笔触,至今仍在向我们诉说着艺术最朴素的真谛:唯有在精微处极尽功夫,方能于广大处成就永恒。正如徐悲鸿所言:“吾所趋向之理想主义,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