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游击战(汉白玉浮雕1/4石膏复制品) 50厘米×123厘米×8.5厘米 张松鹤(主创) 中国美术馆藏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落成于1958年5月1日,默默守护着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英魂。
纪念碑正面(北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由周恩来手书。纪念碑下须弥座四周镶嵌着十块汉白玉浮雕,分八个历史主题,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中国革命历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艺术形式上融汇中西,是梁思成、刘开渠、彦涵等建筑师、雕塑家、画家与石雕艺人及工程人员通力协作的作品。纪念碑上的八组主题浮雕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杰作,其1/4版高精度石膏复制品为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供观众近距离观赏学习。
纪念碑西侧的浮雕作品《抗日游击战》被收入2018年教育部审定的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成为爱国主义艺术教育的典范。其主创者张松鹤(1912—2005)于193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游击战。这位有着丰富革命经验的雕塑家,将切身经验融入创作,塑造出富于活力的革命人物形象。
《抗日游击战》表现了三组情态各异的人物,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前呼后应,像绘画长卷般徐徐展开,生动描绘了抗日游击战中军民一体、团结奋战的动人场面。
长卷右侧,大树下的老母亲毅然送子参军,蹲在地上的老汉忙着往担箕里搬运手雷。往前一点,一位指挥官正在崇山峻岭间指挥战斗,身旁持枪的卫兵和背地雷的女民兵,目光坚定地望向他所指的方向。长卷左侧,也是尺幅最长、最疏朗、最富于运动性的一侧,一长列游击队员潜行在茂密的青纱帐中,聚精会神,行动敏捷。冲在前方的队长仿佛发现了敌踪,往后打了一个噤声的手势,队员们全都俯低身体,进入战备状态。队长往后挥的左臂,与指挥官前伸的右臂,在形式上首尾呼应,将前方与后方、动与静、疏与密有效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富于张力的整体。
《抗日游击战》以细致的生活观察为基础,戏剧性地展现了抗日战争中一个寻常却又耐人寻味的瞬间,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为千千万万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树碑立传,同时也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生动阐释了人民战争靠人民的伟大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