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墨香润银龄

        作者:张婷2025-07-06 00:16: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书法大赛进社区   主办方供图

          在社区文化中心,银发老人挥毫的身影与宣纸沙沙声织就生活诗行;在老年大学书法课堂上,智能设备辅助教学的光影与墨香勾勒岁月静好……随着“文化养老”理念深入,书法等传统艺术正悄然成为无数长者的精神寄托,而让艺术滋养晚年,需凝聚社会合力,协同做好艺术教育建设。

          如今,从社区书法角到全国赛事,从线下笔会到线上平台,多元形态的书法活动正融入银龄生活,搭建起滋养心灵、连接社会的桥梁。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民生书法艺术馆等机构发起的“诗书翰墨 悦享民生”民生书法大会持续为这股“银发翰墨潮”注入力量,助力他们在书写中寻得生活的充实、喜悦、美感与幸福。

          银发挥毫的市井墨韵

          在上海朱泾老年大学的课堂里,60多岁的王大爷正对着手机屏幕仔细调整书法作品的拍摄角度。在民生银行公益志愿者的帮助下,他完成了“民生书法大会”的线上投稿,这幅记录社区变迁的小楷作品,凝聚着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前总觉得书法是年轻人的事,现在发现握笔练字的过程,就像在和古人对话,心里特别平静。”王大爷的感受,折射出当下老年人对书法艺术的热情。

          书法进社区,是民生书法基金会一直以来持续深耕的公益项目,也是文化养老的生动实践。如在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街道彩虹城社区,一场以“民生人文”为主题的文化公益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已退休的赵阿姨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挥毫写下“长乐平安”四个大字,清秀俊逸的隶书作品引来阵阵赞叹。“年轻时忙于工作,现在终于有时间重拾爱好,书法让我的退休生活有了‘精气神’。”她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银发族的心声。

          在民生银行大连分行志愿者组织的书法老友交流会上,近百名爱好者齐聚一堂,在名师授课、交流对话与现场创作中体悟传统文化魅力,直言“既悟其道,又得其法”。大家挥毫泼墨完成近百幅作品,楷书端庄大气、行书飘逸灵动,或悬挂展示,或互赠留念,现场墨香浓郁、气氛热烈。年过七旬的李女士感慨:“这样的活动让我们重拾对书法的热爱,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书法对老年人的精神滋养有着独特价值。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记、副主席曾来德表示:“书法自古是国人学养、人格、精神的象征和标志,书法与诗词、文学、哲学等一起修养心性、滋养精神,共同组成人文精神套餐。”

          两万笺纸里的文脉薪传

          “此次民生书法大会激发了50岁以上书法爱好者的艺术创作热情,涌现出一批优秀书法作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评价,“这些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多种字体,整体水平较高,更难得的是有人尝试自书诗作,体现了诗书一体的创作理念。”在他看来,此次活动将两者结合,为艺术创作树立了典范。

          记者观察到,以往许多书法作品多书写古代诗文,而此次作品中不乏反映当代生活的诗词作品,并且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诗书合璧,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更为统一。例如,参展作品中一位退休教师以小楷记录生活点滴,50多岁的工厂职工用草书挥写内心的澎湃……这些作品构成了时代风貌的真实映照。

          “作品整体水平远超预期,不仅五体兼备,还不乏专业人士的深度参与。创作内容既有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传统题材,也有贴近当代生活的作者自作诗文,充分体现了自由创作的活力。”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徐海对民生书法大会的专业水准印象深刻。同时,他认为,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推广,对书法等艺术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此次民生书法大会面向中老年群体,吸引全国6万多人参与,征集作品超2万件,在全国31个省区市累计举办各类书法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近5800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感叹:“这既反映当代书法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印证传统文化精神更好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他看来,这场活动突破了“群众活动”的固有认知,构建起专业与大众交融的艺术平台,展现了书法艺术走向全民参与的新趋势。

          砚池深处的生命诗学

          “许多中老年作者在笔法、章法与技术构成上大胆创新,不乏佳作。”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崔志强在参与该活动评审后坦言。他认为,此类公益性活动最大的价值在于搭建起专业审美与大众审美的沟通桥梁:“民生书法大会既以专业视角遴选作品,又兼顾大众审美需求,让投稿作者得以明确创作方向,同时也助力提升公众书法鉴赏能力。”这种专业与普及并重的模式,为传统文化在老年群体中的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杨涛进一步表示,书法教育的普及正在多方发力,央视总台推出中国书法大会,众多主流媒体开设书法知识普及与审美鉴赏栏目,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等专业机构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送艺术到百姓身边。在政策推动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书法这一传统艺术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而老年群体的参与则为其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老年人的创作蕴含着人生阅历的沉淀,这种境界是年轻创作者难以企及的。”杨涛说。

          “书法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和精神象征,诗词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周文彰强调,“建议老年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诗书兼修的人才。”他透露,中华诗词学会已成立书画界诗词工作委员会,发掘近300位诗书、书画兼修的创作者,未来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眼下,书法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银龄生活。在提笔临帖的专注中,老年人寻得内心的宁静;在挥毫泼墨的创作中,他们释放生命的活力;在作品交流的过程中,更构建起跨越代际的文化桥梁。正如民生书法大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所言:“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让中老年人在书法中记录时代、滋养心灵,融入社会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幸福晚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