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年度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刘铭

        作者:admin2021-05-12 10:06:42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刘铭,1964年生于陕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和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多幅作品被选送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有关博物馆、艺术馆收藏。1998年,被香港《收藏》杂志评为十位最看好的作品收藏对象之一。2010年,被中国收藏鉴赏家协会、中国画廊经营协会、《收藏鉴赏》、《中国书画投资行情》杂志社评为当代最具有收藏投资价值的人物画家。

          出版有《刘铭画集》《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刘铭》《当代实力画家·刘铭》《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刘铭》《文辞·笔墨刘铭绘画作品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从书—刘铭人物画精品选》《刘铭人物画精品选》等多部专著专集。



          解读刘铭的人物画

          文/贾德江


          青年人物画家刘铭,一步一个脚印地记录着自己走向成熟的艺术之路,其中包括他从西安美院国画系毕业,到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毕业的十年过程,以及一次次全国性美展的创作经历,刘铭始终认真地在日益开阔的艺术视野中寻觅矿藏,锤炼技艺,锻铸人生。


          《叶舞春秋》68×68cm 2007年


          在中国画创作中,不论是工笔还是意笔,能否意识到“写意”精神的原则与本质,是关乎作品的优劣高下的关键。刘铭的作品,体现的正是“写意”原则下的笔墨与色彩的表现。在画面虚实之间、疏密之间、浓淡之间、冷暖之间、刚柔之间,我们看到的是清雅洒脱之气,飘逸峻拔之风,窥见的是其学养的日渐丰厚和文人的善感多思,显示的仍是抒情达意的传统精神。


          《荷花凌乱千重思绪》68×68cm 2004年


          刘铭的作品,以表现古典人物为主,重在表现人和他的世界,生命的形态和感性生动的形式,为此他选择了近乎工笔的小写意画法。严谨中求率意,规矩中寓豪放,布墨色于超然物外,施彩黛于浓淡之间。他的笔墨方式是含蓄抒情的,是清新和谐的,他以书写型的长线、短线及曲线等不同的线型、笔性变化,赋予线的节奏、韵律及由此产生的意蕴美感,虽是小品,但很大气。尽管在构图奇巧、设色淡雅、书卷之气溢满画面之中潜有明代人物画大家陈洪绶的造型影响,也保持着清末画家任伯年用笔、设色的遣韵,但是因其在艺术技巧深度上作出了多方面的新探索,画面流露出新颖的古意,让人耳目一新。


          《梦入江南烟水路》68×68cm 2002年


          他笔下的人物,或表现大德高僧品茶论道、挥发高论、面壁修心、或描绘仕女佳丽吟诗赏景、倚石相思、寄情山河、以线造型的笔法尤显生动与纯熟,布局愈发精巧与奇崛,画中人物眉宇间飞扬着恬淡与冷寂、愁绪与哲思,是一代文化情怀的缩影;惆怅间参以松林怪石、竹影摇曳、天高云淡、碧草如茵、繁花似锦,这些文化情怀的关注和世间惨淡的表述,读来令人怅然神会,赏心悦目。


          《笑儒冠自来多误》68×68cm 2014年


          时刻怀抱艺术精神上的中国品质,肩负中国使命,与时俱进,勇敢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任何一位善良的中国画家都是重建中国文化队伍中的一员,绝不能回避这一主题。我们解读刘铭的作品,他无疑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之处,还在其前瞻层面上生发突破和创新的绵延可能性,这或许正是其再创造萌生的契机。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们期待着他的更大成功。


          《横塘月满》136×68cm 2009年


          刘铭其人其画

          文/万伯翱


          美学讲“风格即是人”。反过来解释这句名言:艺术家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追求和秉赋与文化素养,必然会影响甚至决定着艺术家对艺术道路的选择。

          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有一句座佑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刘铭正是这样一位在艺术上年复一年,孜孜以求的默默耕耘者。他平时少言寡语,但待人接物诚恳认真,没有所谓艺术家的翩翩风度,也很少有才华横溢的表露,但学习则特别勤奋刻苦,绝无轻率浮躁之态。他的作品,理智重于激情,笔力求稳,应规入矩,用技巧不多,画速亦不快,但一落笔便能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不惮修正,竭心尽力,一气呵成,幅幅有陈洪绶、徐渭、任伯年、潘天寿之笔墨韵味,古朴苍劲,展现出曲赋雅集和坚实的理论思想,扎实深厚的基础。


          《对语》68×68cm 2002年


          刘铭始终崇信“美即自然”这一理念,他对“造化”之师毕恭毕敬,他的笔墨来自传统,继承传统而不泥古,墨润笔酣,完全是现代人的笔性,于沉着痛快中隐含抒情,精耕细作,密密层层的笔触织出了一幅幅唐诗宋词般的佳作。天道酬勤,他获得了成功。


          《渭水风生》68×68cm 2015年


          刘铭虽有思想但著述不多,讲话也不擅壮志凌云,平时默默无声,但从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时刻不忘磨砺自己手中的笔和头脑中的学识,在学问和技艺面前,他依然如孔子所言“勤于学”。用心思索,认真对待新技艺,新知识,执着地寻找自己个人的精神意象,不辞寂途寞境,苦苦寻觅艺术创造的真谛。孔子曰“敏于思”。中国画艺术的领悟,既在于天资,也在于后天的勤奋,艺术的领悟是一匹无规律可寻的无疆之野马,领悟的是长年累月的艺术培养,领悟笔墨,领悟传统,使自己的艺术领悟在传统的有力支撑下诱过表层进入深层次;刘铭绘画创作上的进步,靠的正是真诚质朴的性格,不知休止地领悟和艺术探索,历经艰辛、曲折才更有搏击奋进的精神。


          《看尽鹅黄嫩绿》68×68cm 2015年


          黄宾虹先生讲“师外造化”:即造化于人的阅历,也造化于自然的春草溪柳,古木奇石,月影花姿,晓霜晨露,大川激流,细泉呜咽,笔到形出,神完气足;刘铭的作品关怀的正是这个造化之师,他搜捕到的优美线条和生动的墨韵唤起愉悦,激发思潮,朦胧的潜意识中笔墨生机一片,真诚一片。


          《逍遥云水间》68×68cm 2004年


          郑板桥讲:“意在笔先,趣在法外”,透过绘画的理论看刘铭的作品,墨彩神奇变化,笔线常有不测,笔随意生,线随笔行,真诚自如地表达正是凝神遐想,妙语自然,得意忘形,物我两忘;线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刘铭用线得力于篆书,以中锋取“疾涩”之势,长线悠扬,短线急促,曲线交织,陡增了画面的艺术品质。


          《月迷津渡》68×68cm 2014年


          艺术,当然要谈艺术感觉,一是艺术家本人的艺术领悟能力,另一是画作的艺术表现氛围,它既游离又融合于艺术作品本身的精神状态,情怀表达,心命触角和闪光点——灵感的综合共态,很难理性去触摸,必须用精神去感觉,用心灵去体悟;刘铭的艺术感觉一部分来自其本身的资质,一部分得力于秦韵汉赋和时代,刘铭深明其理,他在力追画格,深求气韵的同时,注重艺术语言的锤炼。从形式上看,他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平面构成,从意味的几何形块的空间分割,使其画面新颖古意,墨彩统一,笔线带动墨彩运动,“润含春雨,燥裂秋风”,在对立统一的法则中求得灵动和谐,润含骨气,燥蓄气韵,雄厚苍茫,浑化无际的艺术效果,使其画作甚有传统中国画的精神。


          《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68×68cm 2002年


          艺术创造需要敏锐和鲜活的艺术感觉,这就要求艺术家把握自己的精神家园,勤奋开拓,保持宗教信仰般的对艺术的虔诚和童心般的清纯,自信;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和对艺术一往情深的专注;好在刘铭是朴实的,阳光的,自然的,他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的艺术感悟能力和消化能力使他具备了不断精进的条件--有中国文化思想,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以及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思想;关注社会,表现人民,讴歌时代的源与泉,有他的执着勤奋,在刘铭的艺术道路上还有着更艰苦,更辉煌的未来。


          《问道》68×68cm 2004年


          《得悟》68×68cm 2014年


          《秋获溪韵》68×68cm 2008年


          《百卉争妍蝶乱蜂喧》136×68cm 2009年


          《松涛图》136×68cm 2009年


          《春日忆江南》98×68cm 2009年


          《昨夜南园风雨》68×98cm 2009年


          《映日荷花别样红》136×68cm 2009年


          《写生作品》136×68cm 2011年


          《油菜花香》132×132cm 1998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2.089(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