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艺事师承 尤贵能不似——读沙孟海《黄宾虹〈画学篇〉手稿跋》有感

        作者:陈磊2025-05-12 09:14:02 来源:美术报

            (1/2)沙孟海 黄宾虹《画学篇》手稿跋 26.2×33.8cm 1977年 沙孟海书学院藏

            (2/2)黄宾虹《画学篇》手稿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是跋作于1977年11月,乃沙孟海(1900—1992)先生为《黄宾虹〈画学篇〉手稿》所撰之跋文。“似”与“不似”问题,不囿于书家,历代诸贤亦颇有议论。如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近世以降,抑更有论者,若潘天寿、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林风眠、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诸先生于此俱有阐发,至其他旧籍者,尚可多举例证,以前所举诸例已足证明,故不复详具焉。

          跋首云:“艺事师承,始求能似。既似矣,尤贵能不似。”今检此二句,开宗明义,造语精炼,综括全文之议论也。至如初学,“始求能似”,盖指师一家之法,先摹而肖之,以求形似,与孙虔礼《书谱》所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相合也。然其下接以“既似矣,尤贵能不似”之句,殊有深意。求形似者,师法一家稍不似,则众嗤其非;庶几似之,则又以为效颦而已,是故必趋于剿袭雷同,拘此一格也。而求不似者,所师不必一家,所取不必一格,能本以性情,自然出之。“似”处人不嫌其合,“不似”处人不觉其离,从而以避照抄古人之弊耳。两端论之,孰得孰失,自能别择也。若更精密言之,持此两端而割裂其意者,不足观也。白石老人曾云:“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者,必须具备“既似矣”之先决条件而求之,否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实为由衷之语也,甚可注意。沙孟海先生跋中略举羲献父子之例述之:“子敬书渊源家学,后乃自成一格。世目大王内擫,小王外拓,其明徵也。”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内撅近古,外拓趋今,古质而今妍,不言而喻。子敬“渊源家学”而“自成一格”,则必能通解“似与不似”之妙谛无疑也。

          沙翁复举最近之例言之:“温岭王伯敏兄出虹庐先生之门。早年书画一本黄氏,后渐离异,自辟町畦,名声重一时。”王伯敏(1924—2013),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浙江台州人。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师从黄宾虹,善画山水,兼工竹石,曾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余偶检《山水清音——王伯敏水墨小品集》,是集前有自序曰:“1947年,我受业于黄宾虹门下,得到他的很多教益,我也非常推崇他。但我作画,却尽一切努力画我自己的风格。”此愈可证沙翁所言之确也。

          复次,沙先生又云:

          黄先生晚年病翳,所著《画学篇》长歌六百余言,稿多涂乙。有时目力不济,俾伯敏接写之。是卷前段四十三行,后段一十六行,多黄的笔,偶有数字属伯敏插书;中间九行,上下有接缝印记者,皆伯敏补笔,见者不辨其出两手也。

          宾虹先生,山水画一代宗师也。平生遍游山河名胜以师法造化,喜以金石气味,揽胜搜奇,尽收笔底,孜孜不倦又自出机杼。所作山水竹石,浑厚华滋,蕴真内美,又于画论卓有创见。潘天寿曾言:“孟轲云:‘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吾于先生之画学有焉。”此《画学篇》长歌为画史要略,乃其晚年扛鼎之作也。是卷洋洋六百余言,多有涂乙。据沙翁所述,黄宾虹投老“有时目力不济”,故命“伯敏接写之”,“前段四十三行,后段一十六行,多黄的笔,偶有数字属伯敏插书;中间九行,上下有接缝印记者,皆伯敏补笔,见者不辨其出两手也”。余初闻此,殊不敢尽信。然,王伯老亦有口述兹事:

          黄宾师撰有《画学篇》,在他双目有疾时,书写不便,命我代抄若干字。及宾师谢世,这件《画学篇》,就成了师生合书卷。我曾请陈叔通、夏承焘及沙老题跋。沙老很认真,先以圆珠笔起稿,然后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了数百言。至今我作为家传宝物珍藏着。

          既是出自当事者之实录,故不得不信其然也。沙翁又参以怀素《自叙帖》与苏轼《赤壁赋》为证,言曰:

          传世藏真《自叙》墨迹前六行苏子美补写,东坡《赤壁赋》墨迹前五行文徵仲补写,皆偪似真踪,未易辨析。今之揽斯卷者,必且与《自叙帖》《赤壁赋》后先媲美,播为艺林嘉话。

          依沙翁上文所论,补笔一事并非罕有其例,若怀素《自叙帖》墨迹“前六行苏子美补写”,又若坡公《赤壁赋》墨迹“前五行文徵仲补写”,且“皆偪似真踪,未易辨析”,不足异也。由此思之,则是卷必可与“《自叙帖》《赤壁赋》后先媲美,播为艺林嘉话”矣。而最可注意者,即“子美、徵仲两家平日自作书,都不用素、坡体”也。至若王伯敏先生,“早年书画一本黄氏,后渐离异,自辟町畦”,前已言之,兹不复赘。殊有可言者,所谓“艺事师承,始求能似。既似矣,尤贵能不似”,此其最著之例也。

          陈磊(沙孟海书学院学术负责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32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