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困形似,不逐同质,梁明的写生追求的是“真”与“意”

        作者:杨惠东2025-11-21 08:49:17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在雨中》  180cmx97cm  2023年

          在当今画坛的写生大潮中,梁明先生是十分突出的一家。

          特别喜欢他写生的状态,那是一种张驰有度、节奏分明、神与物游、自由恣肆的状态,无论盈尺小幅或寻丈巨制,他的写生总是充溢着现场感的鲜活和旺盛的激情,在纸素间一任色墨的生发,心意的抒写。上世纪以来,中国画经历了太多的冲击与改变,但以写实为目的,以写生为手段,始终是变革的主流。进入新世纪后,画坛写生之风大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以写生为不二法门。一百多年过去,“写生”在中国画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大多数在西式美术教育体制之下培养出来的当代画家,当面对大自然时往往是以造型而非笔墨的视角切入,拘拘于形似,规规于再现,从而导致与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写意精神愈来愈远。早在一千六百年前,王微即已皆出,绘画的功能“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山水水画绝非地图。所以,写生目的并非再现自然,也不仅仅是“搜尽奇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自然的物我交融,心意合一,方是写生的至高境界,梁明写生之不可多得,正在于此。

          我们还可以发现,当代也有一些画家在写生过程中难能可贵地坚守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囿于实景的束缚,不囿于西式写实手段的束缚,注重笔墨的生发,注重意象性的表达和写意精神的凸显,但他们往往又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即千山同景,千峰一貌,在面对无限丰富的大自然时,流于同质化的表达,事实上只是在习惯性地重复自己熟悉的图式与笔墨风格,笔下所写固然是自己的“心”,但已与个性化的自然景的无关,或者可以说,已失去了写生的意义。梁明则不然,在他的众多写生作品中,质朴茂密的闽西山水,清幽淡雅的江南园林,沉雄厚重的太行山水,粗犷苍茫的西北高原,皆能做到如荆浩所云“度物象而取其真”,生动鲜活地呈现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面貌。

          在当下的写生潮流中,梁明无疑是清醒的,明智的,他的道路选择与艺术实践,也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

          (文/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国画家》杂志主编)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