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抹清晖——侯庆艺术展》在宜昌三峡白马营艺术区开展

        作者:核实中..2025-11-02 19:55:02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1/22)

            (2/22)

            (3/22)1

            (4/22)

            (5/22)

            (6/22)

            (7/22)

            (8/22)

            (9/22)

            (10/22)

            (11/22)

            (12/22)1

            (13/22)

            (14/22)

            (15/22)

            (16/22)1

            (17/22)

            (18/22)

            (19/22)

            (20/22)

            (21/22)

            (22/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25年10月29日,《一抹清晖——侯庆艺术展》在宜昌市三峡白马营艺术区亚洲田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侯庆先生的同学田黄肖宋共同策划,得到侯庆夫人、朋友、作品藏家及白马营艺术区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侯庆先生的大学老师、著名画家丁密金教授撰写展览前言《一抹清晖》;美术学教授、美术批评家、资深策展人杨维民先生撰写《清晖依旧——纪念艺术家侯庆逝世三周年》纪念文章;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宜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侯庆先生的挚友田亚洲主持开幕式。本次展览共展出侯庆包含人物、荷花、青竹、风景四个系列的绘画作品53件、艺术研究文稿10余篇。

          批评家杨维民教授撰写纪念文章并现场致辞

          恩师丁密金教授撰写展览前言并现场致辞

          同学田亚洲教授主持开幕式

          母校领导袁朝辉教授讲话

          良师益友石巍教授讲话

          同窗好友管少平教授讲话

          同道好友彭燃教授讲话

          同道好友郑军教授讲话

              开幕式上批评家杨维民教授深度解析了侯庆的画品和人品;侯先生的恩师丁密金教授深情讲述了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侯先生的母校领导袁朝晖教授、良师益友石巍教授、同窗好友管少平教授、同道知音彭燃教授、郑军教授、钟远龙先生等均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侯庆的同学、老师、朋友、藏家聚集一堂,构成了在重阳节共同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家的动人场景。


          侯庆先生生前先后在拉脱维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地举办16次个人画展,参加群展若干,其作品受到广泛好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藏家多为有收藏。

          展览持续到11月29日,欢迎艺术爱好者、艺术品收藏者参观。

          展览侠现场:









          附:

          《一抹清晖》——侯庆艺术展前言——丁密金

          艺术是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艺术过程是一种冥想,可以疗伤,让心情愉悦。然而,对于侯庆而言,艺术是一种谎言,一个骗局,因为它迁走了侯庆的魂魄,不还人间,侯庆被艺术欺骗了。

          今天,无法且无需责怪艺术对侯庆的诱骗与不公。当再次欣赏侯庆留下的作品,感觉到他的人生历程仍然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侯庆的绘画,取材广泛,画人、画荷、画竹、画风景等等。笔法平实,简洁流畅,不见狂躁。色调温润,散发出柔和的光泽,晕染出宁静而温馨的气氛。造型朴实,不求奇异。只见物象本真的模样静静呈现,充满生活的温度。

          侯庆书法,取法乎上,下笔妍雅,不落俗套。笔墨之间透露着深沉隽永和浓浓的文人书卷气。

          侯庆好读书,学养丰富,行文珠零锦粲,月章星句。对日常 、对艺术、对人生,洋洋千万字,真知灼见,至情至远。

          侯庆胸襟如朗月,朴实真诚,举止文雅,谈吐平和大方。

          观其画、书、文,是他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感悟,是他人生的印迹,人品的折射和灵魂的反照。

          侯庆的艺术人生犹如一抹清晖,托慰候庆的是这一抹清晖,我们记住侯庆仍然是这一抹清晖。


          《英年早逝 清晖依旧——纪念艺术家侯庆逝世三周年》——杨维民


          2025年10月末,湖北宜昌白马营艺术区亚洲田美术馆将举办纪念艺术家侯庆的作品与文献展——“一抹清晖“。收到了侯庆大学同学老田和乐群发来的邀请信息后,我从书橱找出几册侯庆的画册。看到画册的扉页都有“侯庆”的签名,里面还夹着当年为他策划展览时的几页文案稿子,纸页边缘已泛出浅黄,像极了他油画里常有的温润底色。侯庆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里有时想起和他在画室、展厅里相视而言的日子。乐群还发来他们的老师丁密金教授为此展写的前言,并嘱我是否也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的同窗好友,亦是我的艺术之友——当代中国艺术家侯庆。我感慨万千、即欣然命笔。


          我与侯庆、田亚洲、黄乐群初识,是在本世纪初的北京,还是他们的老师丁密金教授介绍的,侯庆是湖北黄冈人、老田是湖北宜昌人、乐群是湖北恩施人,他们都是1989年湖北黄冈师专美术系毕业,当时丁密金教授是他们的班主任。侯庆从黄冈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黄冈教育学院任教,同时受聘于湖北美术学院任师范专科黄冈教学班的主任。199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研究生班学习,导师有杨飞云、洪凌等。此后他带着北方中央美院练就的扎实功底,也藏着南方湖北男人的温润心性,留在京城做了职业艺术家。第一次去他的画室,是在朝阳区东北边的一处老厂房改造的艺术区,空间不大,却收拾得整齐洁净,这在画家中实属罕见。画架上摆着半幅未完成的荷,画布上的墨绿与米白晕染得极柔,没有刻意的浓墨重彩,只透着一股安静的本真。他见我来,递过一杯热茶,开口便聊画,聊湖北,因为我也是半个湖北人,妈妈是湖北宜昌人。从不谈市场行情,他说“中央美院的老师教我抓物象的骨,黄冈的水土教我养画面的气”,便让我懂了他作品里的根——既有学院派的古典唯美,又藏着当代艺术里难得的“烟火气”。后来因缘际会,我先后为侯庆君策划了三次个展,每一次都像是重新读懂他一次。


          第一次是2009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琵琶记》,主题定为“古典与当代的对话”。这一次,我特意选了他那几年的转型之作:

          有延续古典油画技法的人物肖像《琵琶记》系列,极美近乎妖冶的都市女郎在空空如也的背景中,眼神迷蒙或是困惑或是直诉,极具冲击力的画作以简洁的构图,娴熟的色彩运用,表现出画者的思想性和技巧的高超。这是侯庆的《琵琶记》系列给人的第一观感。作品笔触平实流畅,不见狂放,却能在眉眼间刻出人物的性情;再就是展出了融入当代观念的《竹语》系列:用油画的肌理表现水墨竹的风骨,打破了传统与当代的界限。筹备时,因为这是侯庆第一次大型个展,侯庆君曾有过犹豫,怕“不伦不类”,我跟他说“你的画里,古典是底子,当代是心气,本就该放在一起”。开展后,有东南亚的收藏家特意飞来北京,站在前说“这画里有东方的魂,又有西方的韵,难得”。那一次展览后,侯庆君的作品开始被更多海内外艺术机构关注,订单多了起来,但他依旧没改往日的节奏,每天雷打不动在画室待够八个小时。


          再一次是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后架上》,时代美术馆还在国贸,后来才搬到五棵松去了。那是2010年,我想为他做一次“艺术历程回顾”,从他中央美院进修时的人体写生,到来北京后画的京戏、昆曲旦角系列,再到涉及当代题材的诸类作品。筹备展览时,侯庆君几乎天天泡在展厅,每一幅画的位置、灯光的角度,他都要亲自调试。布完展,侯庆君环视着,眼里闪着光。那一次展览,让更多人知道了“侯庆”这个名字,也让我看到他对艺术的较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让作品里的情感传达到观众心里。


          第三次是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也是2010年,展览是在北京举办的《后架上》的延续。主题定调为叫“清新雅致”——就如这个纪念展的主题“清晖”,恰似侯庆的画总像月光洒在水面上,不刺眼,却能抚慰人心。上海的这一次展览,他专门加了荷花系列,我特意在展厅把他的大幅油画荷花放置C位,让观众看到“画里有精气神、有书卷气。新加坡的藏家当时也来了,站在画前跟我说“侯庆的画,下笔不落俗套,笔墨间全是文人书卷气,看着精神气爽,也忘了人世间的烦恼琐事,到最后好像魂魄都跟着画走了”,正应了丁密金先生所言“艺术因为它迁走了侯庆的魂魄”,我才懂了侯庆——他是真的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艺术。


          除了这三次个展,侯庆还参加了我策划、主持的一系列展览或艺术活动,在他的艺术简历里占了一定的比重,现在还历历在目。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为湖北希望工程捐画的事。2008年以后,我虽然离开了工作了三个年头的湖北美术学院,回到了北方,但还时常回湖北。现在的湖北美术学院校长周峰教授当时创办的《艺术+》杂志,在与湖北省团委合作希望工程慈善捐赠项目,让我介绍京城有成就又有爱心的湖北籍艺术名家参与,我首先想到了侯庆。给他一说,他当即答应,而且要“捐一幅大的,能让更多孩子受益”。主办方邀请他参加捐画仪式,他却没去出席。侯庆君的胸襟,就像丁密金先生说的“如朗月”,朴实真诚,不图虚名,他的画里有温度,正是因为他人品里有温度。


          侯庆在京城二十多年的职业艺术家生涯,十分专业也十分敬业,每天八点之前到画室,每天工作不少于八小时,每天雷打不动,始终没丢“敬业”二字。他的画室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摞摞的画稿、用过的油彩管,还有墙上贴着的“今日作画八小时”的便签。有一年冬天,画室的暖气坏了,他裹着棉袄坚持画,手指冻得发紫,却依旧不肯停,说“灵感来了,不能等”。他的作品大量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东南亚的收藏家更是偏爱他的画,说“侯庆的画,能让人静下心来”,但他从不在意画之外的虚头八脑的东西,比如一些头衔,只说“收藏家肯收藏我的画,就是真诚信我的艺术,我就得对得起这份真诚”。侯庆的真诚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也体现在他的待人之道。2021年夏天,他得知我亲哥哥患病后,两次来探望,陪老哥聊天,一呆就是一天,令人感动。因为那时的侯庆自己也在住院治疗,是在两次治疗期间专门来家看望我哥哥。2022年9月,53岁的侯庆因病在北京去世。从2020年的10月发现患病,到去世的两年间,侯庆在大家面前若无其事,十分坚强。大家敬佩他的精神和才华。他虽英年早逝,让人扼腕痛惜。日后整理当年为他策展的资料和照片,看着他站在画前微笑,一如往日。这三年里,常有人跟我提起他的画,说“看侯庆的画,还是能想起他的人”,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人虽走了,灵魂却留在了作品里,只要画还在,他就还在。


          如今,老田、乐群牵头为侯庆办纪念展,选在湖北宜昌在长江之滨、三峡之谷,也是圆了侯庆的梦——他生前总说“京城虽好,还是常想湖北的山山水水”,这次展览既能让湖北的亲朋好友看到他的画,也能让他的艺术重新回到荆楚的土地上。作为老友,我写下这篇文字,既是纪念侯庆君,也是想告诉来观展的人:你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幅幅油画,更是一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对艺术的坚守、对人生的真诚。


          丁密金先生说“侯庆的艺术人生犹如一抹清晖”,我深以为然。这清晖,是他画里的温润色调,是他为人的朴实真诚,也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印记。如今宜昌的展览即将开幕,想来展厅里的灯光亮起时,那些画会像往日一样,静静诉说着他的故事,而我们站在画前,依旧能感受到他的温度——就像当年在画室里,他递过来的那杯热茶,暖了岁月,也暖了人心。


          流水似年,清晖依旧。


          2025年10 月20日写于京城嘉苑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