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启“人从众”模式,游客接待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10月1日至8日,陶阳里的游客近37.59万人次,日均游客量近5万人次。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陶阳里接待的522万人次游客中,“90后”“00后”占比高达57%。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已迈入文旅发展的新阶段。
依托景德镇全年千万级游客流量基数与文旅消费新蓝海,陶阳里不仅盘活了明清窑作群和老旧民居,更“生长”出非遗活态工坊、数字文博体验、文创市集、主题民宿等多元业态。陶阳里的崛起绝非偶然,其背后正是“保护为根、创新为翼”的系统性创新实践。
窑火守真
御窑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之道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灵魂,陶阳里从明清时期就是御窑瓷器烧造重地,保护好这份遗产,就是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作为陶阳里的文脉核心,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始终遵循“修旧如旧、保护第一”的原则,走出了一条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路径。
在保护方面,陶阳里精准施策,让旅游区内1127栋建于明清及近代的民居跨时代“同框”,既保留了瓷都独有的肌理质感,又书写着文化与城市共生的故事。“网红地标”御窑博物馆设计灵感来源于景德镇传统蛋形柴窑,用了90万块老窑砖,制成190万块响砖、窑汗砖、基砖等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仿旧砖块,构筑出8个双曲面拱体结构造型,造就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建筑美学。
在保护实践中,陶阳里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的立体保护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瓷业文明生态系统。为还原历史场景,陶阳里邀请当地老匠人凭记忆重修世界现存最大柴窑——徐家窑,2024年6月复烧后产出的6000多件瓷器一经面世便被抢购。
御窑博物院的古陶瓷基因库收纳有前期发掘出土的数十吨瓷器残片,为明清陶瓷文化研究与展示提供了坚实支撑。9月23日开幕的沉浸式数字艺术特展“青花上河图”,正是从古陶瓷基因库获取的灵感,围绕“破碎之器,可有价值”的哲学追问,结合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融合多媒体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文物与数字展项交织的沉浸空间,探讨文物在时间流转中的意义变迁,引发观众对残缺与完整、短暂与永恒的共鸣。
业态焕新
年轻人消费热潮背后的逻辑密码
“以前来陶阳里只能看遗址,现在能玩泥制瓷、打卡文创、逛市集,年轻人自然愿意来。”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宗鸿新的观察,揭示了街区流量爆发的关键。依托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蕴,陶阳里近年来持续推动业态创新,形成“非遗+科技+文创+夜经济”的多元生态,而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的火爆,正是城市消费活力的最佳注脚。
陶阳里始终围绕“文化丰盈”这一重点,将各类业态合理布置在景区之中。在这里,目前已形成“吃、购、娱、馆、做、居”六大业态板块,亲子游、研学游、陶瓷深度体验游特色鲜明,又有展现千年陶瓷史的御窑博物馆及瓷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集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多业态的有机融合,让陶阳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丰富游客的体验,旅游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今年10月1日,大空间沉浸虚拟现实(VR)项目《何以景德镇》在陶阳里瓷业遗产文化保护中心试运营。《何以景德镇》利用尖端的VR技术,将观众“传送”回历史现场,让其亲身感受瓷都景德镇的辉煌过往,从艺术、技术与全球影响力的维度,深度理解景德镇何以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平日里,采茶戏、古彩戏法、艺术展览、老电影放映等融合民俗与现代文化的演出、互动体验活动轮番上演,让里弄间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去年10月旅游区开展的“汉服免票月”,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身着传统服饰在龙珠阁、窑砖红墙前打卡。数据显示,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两年来举办文旅活动超7000场,已从单一观光型景区转型为综合消费目的地。
新业态精准击中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其背后暗藏三重逻辑。一是体验式消费的深度渗透,打破了文化遗产与游客的距离感。百工百匠民艺社区以开放式作坊为特色,聚焦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旨在打造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与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生活空间。非遗传承在这里不再囿于口耳相传或师徒相授,而是通过更开放的参与方式与社会互动,实现代际传递,在与时代对话中绽放更多可能。
二是科技与文创的融合,赋予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以御窑博物馆镇馆之宝“明成化素三彩鸭薰”为原型开发的“岁岁鸭”文创IP,衍生出服饰、日用品等系列产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单品,入驻的文创店铺单月营业额最高时达数十万元。科技让文化“活起来”,文创让文化“带得走”,精准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与消费习惯。
三是社交属性与场景营造的双重赋能,满足了年轻人的分享需求。御窑博物馆的独特建筑、老窑砖铺就的里弄、灯火通明的夜市,构成了天然的“打卡场景”;国内外艺术家工作室的文化交流,更让旅游区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潮流地标”。数据显示,陶阳里年轻游客占比已达57%,印证了其业态创新对年轻群体的强大吸引力。而作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区的夜市经济更延长了消费链条,让“白天看景、晚上消费”成为常态,进一步释放了年轻群体的消费潜力。
运营前置
实现历史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陶阳里的成功,在于坚持‘运营前置’的规划理念,实现了历史与现代并存、景观与居民共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的评价,精准概括了陶阳里模式的核心。从“古窑复烧”到“古城复兴”,陶阳里因地制宜地活化当地独有的陶瓷文化,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样本之一。
保护为先的活态传承路径。陶阳里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要在保护本体的基础上为其注入生命力。旅游区用“绣花功夫”保留街区传统格局,同时引入工作室、民宿、咖啡厅等多元业态,让空间有人气有活力;既让徐家窑等老窑址重燃窑火,又通过“师傅带徒+产教融合”机制培养年轻传承人,实现了“保护—传承—利用”的闭环。这种模式避免了旅游区“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为同类项目提供了“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范本。
打破门票依赖,产业赋能新业态。陶阳里以陶瓷文化为核心,构建“非遗体验+数字展陈+文创消费+夜经济”的多元业态体系,摆脱了对单一门票收入的依赖,印证了业态创新的经济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旅游区通过百工百匠民艺社区招募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入驻,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生态。这种“核心文化+多元业态”的布局,为旅游区实现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关键思路。
景区与社区共生,城市和谐主客共享。陶阳里在更新过程中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让旅游区既是旅游目的地,也是居民生活家园。“新罗汉肚”“莲花岭”等里弄及32栋建筑的修复,既丰富了文旅场景,又为居民提供了公共空间,实现“城市即景区、居民即文化载体”。
品牌塑造全域联动,放大陶瓷文化辐射价值。陶阳里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陶溪川文创街区、三宝陶源谷等形成联动,构建了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格局。2024年景德镇全市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750亿元;2025年上半年增势依旧稳健。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陶阳里作为景德镇重要地标,其“重点突破、全域联动”的模式,为城市级文化IP打造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
“未来,我们将继续守护千年瓷脉,让陶阳里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窗口。”景德镇市陶阳里景区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御窑遗址的窑火重燃到年轻群体的热情相拥,陶阳里用实践证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新生,始于对文化遗产的敬畏,成于对创新的追求。
(图片为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