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英凤 陕西延安
小时候,我最期盼过年。每当春节临近,村里就热闹起来,女人们围坐一团,剪刀在红纸上飞舞,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剪纸就诞生了。那灵动的花鸟、喜庆的福字、寓意美好的图案,仿佛有神奇的魔力,贴在窗户上,让整个屋子喜气洋洋。从那时起,我就被剪纸深深吸引,拿起剪刀,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纸上创作,虽然手法稚嫩,却乐在其中。
岁月流转,这一剪就是30多年。身边的姐妹们都陆续外出打工,我也曾动摇过。但每当拿起剪刀,面对那一方红纸,心就静下来。我剪咱陕西延安甘泉的沟沟峁峁,剪洛河水的蜿蜒流淌,剪春天山丹丹花开,剪秋日谷穗弯腰……我的剪纸,就是我的日记,记录着家乡的四季风华,也倾诉着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时代变了,不能光守着老样子。我寻思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花样是宝贝,但咱得让它“活”在当下。我开始尝试新的题材,把咱陕北的安塞腰鼓、信天游、说书人也剪进画里;我还设计了一些具有现代装饰意味的作品,让剪纸不仅能贴在窗上,还能装进画框,放在都市人的书桌、客厅。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想,剪纸的手艺,能不能带着大家一起干?从2015年开始,我张罗着办起了免费的剪纸培训班。来培训的大多是村里的女子,她们有基础、学得快。我手把手地教,看到她们从不敢下剪刀,到能独立完成作品,再到作品卖钱贴补家用,我比她们还高兴。
后来,我们成立了民间剪纸文化传播公司,把大家的作品统一装裱、找销路。我们还借着甘泉旅游发展的东风,在景区设了展销点。当游客拿着我们的剪纸啧啧称赞时,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我们这群“剪刀手”婆姨,终于用指尖技艺,闯出了致富新路!
如今,我的剪纸走进了课堂,孩子们好奇地摸着那些图案,问这问那;我们的作品也走出了国门,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份传承了千百年的手艺,在我们手上,不仅没有衰落,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报记者 贾丰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