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学明丨人在画中——观英培兄“花木扶疏”有感

        作者:李学明2025-10-20 09:44:16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郭英培《蕉丛丹霞》纸本设色  136cm x 68cm   2024年

          英培兄,杞人也,故常好“忧天”。所谓“忧天”,当是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常怀家国之心。

          常怀家国者,必具悲天悯人之心;具此心者,必为善人,英培兄正是如此。他的善,往往为他人而忘己,常将朋友之事视为己任,为之忧、为之思,更尽百分之百之外的力气相助。事后他便悄然退隐,暗自欣慰。他的纯粹与真诚,总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与温暖。他好酒,饮必尽兴;久而久之,便觉他亦如一壶酒,一壶老酒,一壶醇厚的陈年佳酿。

          我与他交往近四十年,那时他还身着军装。他好名人法帖,好读古人书,好与书家、画家游。不知何时起,他又开始习画,喜作花鸟。忽一日,他拿出作品,笔下已然成气候。朋友便鼓动他办了首次画展,在济南城里引起不小轰动。此后,他便又躲了起来。

          过了几年,又过几年,他又攒了一批画,第二次拿出来亮相,这便是壬寅年立冬前一日的“花木扶疏”画展。我观此展后,老也不能平静,画中一花一木,总在眼前晃动。我常思忖,英培兄戎马半生,之后又近二十年才从公文堆里钻出来,再之后才有了些许属于自己的时光。让人不解的是,他为何一下笔就到了这里。

          我思之良久,似乎当是如下脉络:

          其一,笔墨是画家的看家本事,画里的乾坤皆由“一画”来定夺。所以,最终看的是手上的活。英培兄数十年潜心磨砺,笔已成冢,墨也成池,加之感悟敏锐、积学丰厚,诗书早已变化其气质,因而下笔自有高度。此可谓厚积薄发。

          其二,由于他没经历过学院派所谓“系统”的造型训练,这恰恰成就了他。他在形的追求上多了自由少了藩篱。他借来古人,通了造化,而后他又以他那老辣而婀娜的书写,纵肆而潇洒地放胆直取,写出的全是他心里的形。这种形恰好与“似与不似”相合,妙不可言。此谓“重意而轻形”。

          其三,古人所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此言当是不虚。画家一生追摹古人,师法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外追寻,向内探索,最终沉淀的全然是自己——画格即人格。英培兄秉性中正仁和,如古之怀玉君子,内心醇厚而通透,故其画作自内而外透出一种冲和恬淡之美。此美不在表皮,而在内里。此可谓冲淡内美。

          回头想想,从古至今有高度的画家,习画不分先后,不在早晚,像吴昌硕、黄子久都是四十岁之后才拜师学画,齐白石先生则六十岁以后始行变法。由此可知,画家要紧的是手上的功夫,比手上功夫要紧的是感知,比感知要紧的是修养,比修养更要紧的是人格。如能这般,画家才可能有成。

          英培兄当如是。

          文/李学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荣聘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9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