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林容生:山水画的创作是一场跨越物我的精神修行

        作者:林容生2025-09-30 08:37:47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乡村纪实湘西怀化芋头 纸本设色 244cm×122cm  2022年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并非对自然山水的简单复刻,而是创作者以笔墨为媒介,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思相融合的艺术实践。其创作过程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完整闭环,既要扎根自然汲取养分,又要倾注情感与哲思,最终实现“物”与“我”的精神共鸣。

          观察与感悟是山水画创作的根基,即“外师造化”的实践过程。真正的山水画家从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浏览,而是深入山川肌理,与自然进行深度对话。明代画家王履为创作《华山图》,携笔登华山,“屏绝应酬,忘寝与食”,对山石的皴法、林木的姿态、云雾的流动进行细致写生,最终成就“以形写神”的佳作。这种观察并非机械记录,而是带着审美视角的筛选与提炼:春山的温润需捕捉新绿初萌的朦胧,夏山的苍翠要凸显林木丰茂的郁勃,秋山的明净应聚焦层林尽染的层次,冬山的萧瑟则重在表现寒雪覆峰的孤高。创作者唯有将山水的形质与气韵熟记于心,才能为后续创作积累鲜活的素材与真切的感受。

          立意与构思是山水画的灵魂,是“中得心源”的核心环节。如果说观察是积累“素材库”,那么立意便是确立作品的“精神坐标”。同样是描绘长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雄峻山峦立骨,传递出“天人合一”的雄浑气度;而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则以留白显意境,寄托着孤高淡泊的人生情怀。立意的高下决定作品的格局,它要求创作者在落笔前明确表达的核心:是歌颂山河的壮丽,还是抒发隐居的闲逸?是感叹时光的流转,还是寄托家国的情怀?构思则是将立意具象化的过程,包括构图的取舍、主次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如传统山水画常用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便是通过视角的调度,在二维画面中构建出三维空间的纵深感,让观者“可游可居”。

          笔墨与技法是山水画的语言,是实现立意的载体。笔墨二字承载着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美学,“笔为骨,墨为肉”,二者相辅相成。笔法上,中锋求稳,侧锋取势,拖笔显畅,逆笔得劲,不同的运笔方式可表现山石的坚硬、流水的灵动、林木的柔韧——斧劈皴画奇峰,披麻皴绘丘陵,雨点皴摹苍峦,笔法的变化直接决定物象的质感。墨法则讲究“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的层次变化,能赋予山水丰富的光影与气韵:浓墨点染的林木显精神,淡墨铺陈的云雾显空灵,焦墨勾勒的山石显筋骨。技法的娴熟并非炫技,而是为意境服务,正如齐白石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笔墨既要贴合自然之形,又要超越具象,传递出抽象的神韵。

          意境与格调是山水画的升华,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意境是笔墨之外的余韵,是观者在画面中感受到的精神氛围。它源于自然之景,成于创作者之心,最终归于观者之悟。元代倪瓒的画作多画疏林远山、浅水平坡,笔墨极简却意境悠远,传递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风骨。格调则取决于创作者的学养与品格,所谓“画品即人品”。胸有诗书的画家,其作品往往透着书卷气;心怀天下的画家,其笔墨常带着浩然气。这种意境与格调的营造,需要创作者长期的文化积淀与人格修炼,绝非单纯技法所能企及。

          从对自然的凝视到心灵的感悟,从立意的酝酿到笔墨的挥洒,山水画的创作是一场跨越物我的精神修行。它要求创作者既是自然的观察者,也是心灵的表达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唯有将自然之真、情感之诚、笔墨之精、文化之深融为一体,才能让笔下的山川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境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