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举办的“未名之海·万物共生”装置艺术展上,小学生与留学生一起即兴创作。
学校在青少年美育工作中常常面临困局,而美术馆作为美育资源较为集中的高地,承担着青少年的美育使命,两者如何更好结合?为探索馆校合作的新路径,2023年初宁波美术馆启动“宁波美术馆艺术漂流计划”(简称“NMA艺术漂流计划”)。项目以“儿童友好”为价值导向,从最初的艺术资源进校园到中期引学校美育成果入美术馆,再到双向赋能深度融合的美育呈现,由此框定了美术馆与学校“内外双循环”的成长路径,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馆校美育合作蓝本。
项目初期以美术馆的美育资源“走出去”为主导,优选历年“六一少儿艺术展”作品进校园巡展。巡展策划阶段,馆校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协作。馆方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在主题选择、展陈设计实施等方面融入美术馆专业的美育构思;校方的美术教师在社团、美术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绘出针对性的优质新作,与历年优秀作品进行对话,最终在校园内呈现一场别样的专题少儿合作展。
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惠贞书院小学部与镇海区实验小学是“NMA艺术漂流计划”首批参与对象。集士港镇中心小学和镇海区实验小学均为版画特色学校,两场展览融合版画特色美育成果,注重参与度、互动性。而惠贞书院小学部则延续了2022年材料绘画工作,引导学生为展览专题创作组画,再现馆校合作的综合材料作品。这3场活动的展览形式与内容不断拓展,不失为美术馆美育力量与校内美术资源结合的有益尝试。
一年半的时间,项目积累了馆校合作的初步经验。合作过程中,宁波美术馆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进美术馆,校方则希望将特色的美育成果在更专业的平台展示。双方合作重心自然而然地由校园向美术馆转移。
宁波美术馆“2024年六一展”在策划之际,将“NMA艺术漂流”的成果纳入展览构想,现场调研美育成果后,遴选了7所代表性学校参与此展。展览专门开辟馆校合作综合艺术展区,着力于体现馆校合作美育成果的浸润与共鸣。
展区为沉浸式互动区域,每一所学校在独立的空间内呈现大型装置。惠贞书院的装置“100不只是分数”主题的选择旨在激发孩子深入思考、个性表达对“100”的独特理解。从颠覆原有认知、打破固化思维出发,多元视角解读广阔世界和多彩生活中的各种“100”现象。专题视频记录五个年级200位学生对主题的个性理解:“100”可以是100米竞技体育的拼搏、100年老店的坚守、心电图上的100次心跳、父母对孩子100分的爱……
2024年12月起,项目更注重馆校联合孵化的过程。宁波美术馆以专业赋能展陈设计、跨界共创,与学校合力拟定美育成果展的主题与方向、设计跟进美育课程、合作布置展览空间、共同宣传推广美育成果。自此,青少年的作品从校园美术课堂走向美术馆专业艺术场域,“馆校共融”的精神贯穿始终,助力青少年美育成果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馆校联合策划的“巳巳如新 融绒暖意”蛇年新春特展在寒冬迎新之际举办,暖融融的毛线成为策展的灵魂,不同粗细的毛线在幼儿手中变成百变精灵、七彩毛球、生命之树的外衣和花朵,在专业的艺术空间里温暖了整个冬天。
“未名之海·万物共生”装置艺术展表达了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守护,不论宏大如鲸、还是微小如一尾小鱼,都应被温柔以待、悉心珍视。馆校策划组对校内16门拓展课的成果进行优化,以“鱼”为主题,通过软陶、折纸、版画、国画、油画、综合艺术等艺术形式装点蔚蓝色的海底世界,1000余件亚克力盒子小鱼代表着1000余位学子,构建出一幅充满童趣与艺术气息的生动图景。
“NMA艺术漂流计划”的项目初衷是策划实施一场真正意义上“儿童友好”的馆校合作美育活动——嘉宾和师长退居幕后,孩子们成为整场活动的主人翁。
“未名之海·万物共生”装置艺术展的启幕仪式以学生为主角,学生为观众分享其创作哲思;留学生与小学生以水墨、陶泥等媒介即兴创作,跨文化解码中国艺术;竖笛乐团以原创音乐演绎三组参展装置作品,实现音画跨界共振。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里,孩子们是创作者、践行者、讲述者、演奏者、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未来,“NMA艺术漂流计划”将不断拓展边界,持续深化校园美育与美术馆场域的融合,通过多元形式、跨学科合作与互动机制,探索艺术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期待这一平台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教育与艺术的桥梁,助力青少年形成更具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艺术表达,为未来美育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