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松(国画) 179.5×97厘米 2022年 王明明
近日,“集虚寻境——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举办,展览集结了作者近百件园林题材新作。王明明以传统笔墨为基石,用青绿设色、水墨晕染等技法,展现园林四季之美,传递“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意境。他像一面穿透历史尘埃的艺术之镜,令人看到中国传统文脉所在,更看到了一位中国文人观照万物的脉脉温情。
元丰八年(1085),苏轼看到史全叔收藏的吴道子画作,写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妙语。出新意是每个艺术家终其一生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法度为何,妙理何在,如何平衡豪放与法度?
王明明是一位在法度之中不断出自我之新意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有自己的整体规划:花鸟画、古意长卷、书法创作、百开人物册页,几十年来,逐渐形成一个个具备鲜明时代性和个人气质的艺术创作集合。在多番研究江南园林和皇家园林之后,王明明深刻体悟了计成在《园冶》中所写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蕴,宗白华美学概念中强调的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学,以及陈从周所说的“园林就是诗情画意”,并将这些对园林本质以及美学层面的理解,以及自己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集中呈现在画面上,形成了又一次的“出新意”。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这是南宋范开为辛弃疾词集作序中的一句经典论述,用以称颂辛弃疾事功之高、才情之大。本次展览展出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便能让人看到王明明艺术之路的“意必远”。如其八米长幅作品《雪映雅堂》中,站在留园五峰仙馆望向室外巨大堆叠湖石,雪景中竹石与梅花都带有一丝荒寒冷逸;室内正中的石桌上一盆盛放的兰花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娇俏花朵生机盎然,幽香四溢飘向画外。整体画面气度恢弘中饱含着泰然自若与气定神闲,春兰彰显出的朝气又将庙堂之高拉入人间烟火。
志高者,往往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得到蜕变和升华的。在园林题材的绘画中,王明明的绘画作品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变革。首先,他在传统艺术的主脉上实现了现代性的表达。其作品《紫旭堆秀山》上的一抹粉红色表现着朝霞,而粉红色云朵后面的一笔淡墨,使得画面清新淡雅,活泼秀美。其次,王明明还是一位能够不断吸收不同艺术种类、用不同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以兼收并蓄的广博心态面对绘画。他在金银卡纸上表现园林近景,在浓淡相宜的墨色中找到传统绘画应有的雅致,与此同时,泼墨肌理表现的虚境与画幅上的花窗、竹枝、枯木、湖石的实景表达相映成趣。
此次园林主题绘画展览的名称为“集虚寻境”,“虚”字当先,也是这批绘画中所要找寻、追求和表达的主要目标。实际上,中国古人作画非常讲究“虚”的表达,“虚”也恰是意境达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王明明的作品《片石神工清凉境》中,层层累累的片石结构被虚化,表现片石山房的主体形态,虚化了叠石结构,但石块垒叠之间的笔墨却十分丰富。比山石结构形态的“虚”更进一层的是水中片石山房倒影的“虚”,淡墨与水影交融,实景与虚景相映,中国画的意境一目了然。四幅《四时园境》则是王明明心中园林的景致,花卉草木、亭榭桥廊融入画家脑海中的春夏秋冬之景,“虚”景产生的意境之美,是真实景致难以比拟和无法超越的。王明明常说,画并不是要曲高和寡,好的画是能使观者产生共鸣的,而且画面传递出来的应当是正向的气息。谦谦君子,自有雅量,也自有正气。当我们看见这一系列园林题材绘画,会觉得安静、清净、干净,毫无火气,画面彰显着画家不急不躁的创作状态和恒久的赤子之心。
王明明擅长“造景”,他笔下的园林均非实景写生,而是以景寄情,以景化心,以景映月,合而为之,即以实写虚,名为“写景”,实为“造境”。这个“境”,既是王明明心中笔墨的理想之境,也是他的梦中桃花源。在那个悠然安逸的笔墨境界中,依旧住着一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童,他用纯真之眼仰望着这迷幻之境的斑斓天地,用画笔轻轻一扫:一抹粉云,天边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