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杜小同:拓展水墨的内涵与边界

        作者:杨大伟2025-09-29 08:28: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仲夏之歌(水墨) 228×558厘米 2024年 杜小同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杜小同的创作实践呈现出一种极具方法论意识的探索路径。他通过对水墨语言的革新和对当代视觉文化中空间感知方式的重构,形成了一套以空间秩序为核心、以时间性为内在维度的绘画系统。

          杜小同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专业,其毕业作品《画室》之二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学位,曾任教于鲁东大学美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

          继201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天高云淡——杜小同作品展”之后,2025年9月4日,“杜小同同名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展现了杜小同在水墨领域的创新性探索。进入展厅,观众仿佛走进了一个空灵寂静的世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田黎明认为,杜小同是一位兼具当代艺术探索精神和中国画传统格调的艺术家,在当代水墨画的探索道路上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元素,并使其中国化、本土化和精神化,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品格与魅力。

          的确,杜小同的绘画在当下中国水墨发展中极具辨识度。他的作品给予人两种强烈的感受:一是作品中具有广袤的、平抑的创作态度。他坚韧地寻求着看似简朴平凡的内在精神,使自己与人、与物之间尽显朴素的情感,却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展示出自然与人的力量。二是他的作品中有诸多反复,包括技术层面的反复和精神层面的反思——他不断地覆盖晕染,可以隐约体会到,一旦画面具体、具象了,他就选择性破坏并进行重新建构,使艺术作品在自我对抗的过程中生成更多精神向度。

          杜小同的画面用传统的墨、色等不断进行渐次深化,在重量和质量方面给人以奇妙的感觉。莫兰迪曾经说:“所有简单、谦卑的事物都是个谜。”杜小同恰恰在寻求着看似简单平凡的内在精神。洇渗在画面中的灰淡的墨色和冷峻的灰色,透出中国古代绘画大师悠然的浑朴,笔语间传递着可观可融的亲近,作品中人与物的客观属性被摒弃,没有突兀的起落,只剩下温和静谧。

          杜小同近期的作品拆解了传统国画的艺术语言,在宣纸上构建起时间与虚空角力的场域。他对空间的思考和实践不断拓展着水墨艺术的边界,形成了个体感知和观看世界的方式。他不断用最少的视觉元素获得最大的精神空间。他的作品抽离了对于具体叙事的指涉,直接触动人最普遍的情感。

          边缘,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可能性的场域,它既是分隔的界限,又是交融的通道;既是物与物规训的痕迹,又是相互对抗的证据。杜小同将边缘作为方法生成了新的空间逻辑。他的水墨实践呼应了边缘空间性,海岸线处理既非传统山水也非西式风景,而是混沌与秩序的临界点。特别是他对水墨媒介的实验与革新——他在传统山水语法中植入当代空间意识,这比单纯谈论视觉形式语言更有意义。

          杜小同的作品不仅呼应着传统的精神脉络,更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水墨的当代意义。如把传统设定为现存艺术经典所构成的秩序,那么新的艺术品的出现就意味着一个新事件的产生,在此情况下,艺术家要做的不是试图背离传统,而是主动融合传统并促进传统秩序的更新和拓展。

          (作者为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