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生香》系列水彩创作 150x105cm
近年来,我的写生与创作渐渐褪去了浮华,愈发回归质朴与本真。我主动舍弃了宏大叙事的框架束缚,也刻意减少了商业运营的纷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绘画最纯粹的目的——捕捉身边那些令人动容的细微瞬间,描绘那些触动心灵的人与事。创作过程中,我不再被功利诉求与繁杂杂念所裹挟,只一心追求作品能够契合内心的真实感受。
当我卸下思想的重负,抛开那些与自身所思所感无关的条条框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刹那间,我惊奇地发现,所处的世界竟充满了无尽的活力与精彩,世间万物都与我产生了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仿佛都在与我轻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与此同时,当我放慢脚步,以谦逊的姿态、踏实的态度去认真审视身边的世界时,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平凡又非凡的世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精彩。这些精彩,如同深埋在土壤中的宝藏,唯有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逐步挖掘出来,感受到它们独特的魅力。
野草的繁杂错落、桉树的扭曲蜿蜒、柳杉的静默守望,这些自然界的景象如同磁石一般,真切地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与之产生深深的共情。它们仿佛拥有灵性,早已洞悉我内心的所思所想,在无声中助力我在绘画的世界里达到自洽的境界。
与年少时那个冲动、锋芒毕露的自己相比,如今的我多了几分沉稳与内敛。多数时候,我更乐于独自沉浸在安静的创作时光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精心构思那些合情合理的话题,用画笔诉说着内心的故事。即便是我创作的《浮生若梦》系列,也始终严格遵循着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合乎感受的原则,力求每一幅作品都能真实地反映我的情感与思考。
相较于年轻时绘画的高产,如今的我画得更慢、更少。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每一幅作品,尽管作品的产量大幅下降,但我却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充实。
来到杭州已然三年,学校相对宽松的工作状态给予我更多时间去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点滴,作画的时间也愈发充裕。时间充裕之后,为我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细”。通过长期的细致观察与精心描绘,那些曾经不起眼的野花野草、乱石土块,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散发出无比丰富且浓郁的肌理、质地和气息。质感的体验与表达,成为我现阶段创作中最为关注的核心内容。
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我真的放慢了绘画的节奏。尽管每天的作画时间仍保持在8至10小时,但为了充分表达作品的细节与质感,我投入到每一幅作品的时间都成倍增长。时间如同一位神奇的雕刻师,在对象身上刻录下细腻的肌理与痕迹,而我则如同一位敏锐的捕捉者,将这些细微之处更好地呈现在画面上。叶脉上精致如丝的纹理、残缺枝叶中透露出的顽强生命痕迹,以及花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所展现出的轻盈姿态,都在微观视角下被无限放大,成为我作品中独特的元素。而我的绘画,也在充裕的时间里完成了相对充分的表达,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语境。
怀旧与尊重,是我近年来创作状态和动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岁月流逝、自己慢慢变老的过程中所自然赋予的时间属性与思想沉淀。我时常怀念家乡那片熟悉的山水家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同时,我也尊重身处之地的人文与自然,用心去感受每一座城市、每一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昆明的野地与杭州的绿影,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着我的感受,成为我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柳杉的古老、磅礴、沉稳,仿佛是岁月的守护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石林的光怪陆离,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它们是生命轨迹中的形象投射,戏剧性地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节点与瞬间,成为我存在过的痕迹与思绪变化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