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传承工匠精神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冯淼2025-09-27 08:33: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层面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涵盖着严谨专注、执着坚守、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等多重内涵。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育人全过程,能够推动职业教育从单一技能培训走向综合素质培育,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为切入点,从党建引领、产教融合、课程重构、师资优化等维度提出实践路径,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参照。

          以党建引领筑牢工匠精神培育根基。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建引领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指明了政治方向,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与价值观,增强其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自觉。一方面,强化党组织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政治引领功能。职业院校党委应统筹制定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实践路径,构建党委领导、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工作机制,将弘扬工匠精神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各环节,形成党组织统筹规划、党员教师率先践行、广大学生积极融入的工匠精神培育新格局。另一方面,构建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工作格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元素,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劳模党员进课堂等活动,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脉络、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实现价值塑造与技能传授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党员教师率先践行工匠标准,发挥示范效应,形成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的良性生态。

          以产教融合拓展工匠精神实践场域。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消弭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工匠精神扎根、生长和升华的核心场域。深化校企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能够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真实赋能环境。其一,创新协同机制,优化融合生态。以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为例,应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鼓励汽车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共制专业教学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共组教学团队,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资源支持。其二,构建实践场景,强化情境浸润。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载体,开展项目化教学、生产性实训及技术攻关,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锤炼良好的职业品质,推动工匠精神从认知向体认、从理念向行动转变。其三,推动流程重塑,促进能力进阶。将产业先进技术、工艺标准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学设计过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再现典型生产流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着力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和质量追求精神。

          以课程重构深化工匠精神文化浸润。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也是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路径。因此,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与教学过程中,统一技术传授、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优化课程结构、深化内容创新。构建“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拓展”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技术革新历程和工匠成长故事,有机融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增强课程内容的感染力。同时,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开发融入工匠精神理念的专业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化、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引导育人过程。建立以工匠精神涵育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过程评价、能力评价与素养评价,采取学习档案、实践表现、项目成果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并引入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等多元化评价主体,科学评价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情况,并推动教学评价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

          以师资优化强化工匠精神传承动能。教师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诠释者和践行者,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效能。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其工匠精神认同与教学转化能力,能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建立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教师素质发展模型,将工匠精神纳入“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在技艺传承、精益实践、道德引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二是创新培养机制。加强“工匠型教师”培育,以企业实践、技术研修、大师结对等方式,深化教师对产业与企业发展实际的理解掌握。推动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工匠精神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教育教学转化能力。三是强化激励引导。建立教师荣誉体系,对在技艺传承、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通过选树典型、宣传榜样,营造崇尚技艺、追求卓越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自觉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形成教师发展与工匠精神培育良性互促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