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突破“玻璃柜+讲解牌”探索博物馆宣教新模式

        作者:刘原2025-09-25 08:36: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观众在山东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苏锐 摄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其服务效能直接反映文化资源转化与社会价值传播的质量。过去几年,山东省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与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工作为契机,突破“玻璃柜+讲解牌”的传统模式,在公共宣教领域形成多元化创新格局。


          科技赋能:打破时空边界的体验重构

          山东各地博物馆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突破服务瓶颈的关键抓手,通过“线上云端拓展+线下沉浸互动”的双重布局,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增进体验深度。

          在云端服务延伸方面,省级龙头场馆发挥示范作用,如山东博物馆2025年5月集中上线6项数字展览,涵盖馆史历程、甲骨文、鲁锦鲁绣等多元主题,借助“优质内容+流量扩声”模式,通过“好客山东”新媒体矩阵开展抖音话题运营与网红打卡点打造,让文物资源突破场馆物理空间限制。济宁市博物馆也构建了“线上直播+微课堂”传播体系,2024年推出的“云游大运河”“汉画像石拓片展云端特辑”等内容,将济宁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元素“输送”至省内外,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突破10万。这样的“无边界博物馆”建设,使公共服务从“到场服务”转向“全域可达”。

          线下场景通过科技融合,增强沉浸式体验的营造。山东博物馆联合科技企业打造数字化沉浸展项目,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的宴饮场景,观众可通过触控交互解析和欣赏21个人物的身份与动作细节。青岛啤酒博物馆则创新推出AR(增强现实)互动剧场《酒神的奇幻漂流》,将啤酒酿造历史转化为沉浸式剧情体验,配合穿越剧游《觉醒的酿造师》,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吸引青少年观众同比增长42%。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潍坊、临沂等地的博物馆在推行智能服务的同时,保留了人工窗口与电话预约通道。


          品牌深耕:精准匹配需求的社教升级

          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品牌化社教活动,推动山东各地博物馆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互动”,实现教育效能与公众黏性的双重提升。

          青少年群体的精准服务形成特色范式。临沂市博物馆打造的“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品牌,2024年累计服务“准大学生”群体超2万人次,通过文博讲堂、红色遗迹寻访、志愿讲解实践等模块,将乡土文化教育与青年成长需求深度绑定,全年接待研学团体达830批次,参观者突破101.4万人次。济宁市博物馆的“文博大课堂”构建分级课程体系,针对未成年人设计了“榫卯之谜”“彩陶重现”等实践课程,2024年结合龙年元素开展的“龙在青铜”拓印活动,单场报名参与者约300人,该馆“我家就在岸上住”系列,更连续4年获评全省十佳社教案例。这种“历史+实践”体验场景的打造,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全民化服务品牌彰显人文温度。济宁市博物馆“同在阳光下”项目构建全链条公益服务体系,2024年联合特殊教育学校出版盲文版社教读本,在“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开展“守护星星的孩子”主题活动,着力实现特殊群体服务的常态化。此外,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开设“非遗手作工坊”,孔子博物馆推出古籍修复、礼乐展演等互动项目,通过“可参与、可体验”的活动设计,满足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度需求。暑期服务优化更成为品牌亮点。暑假期间,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延长开放时间,潍坊博物馆取消不必要预约机制,通过细节优化使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6%。


          协同联动:放大效能的资源整合机制

          通过“省域统筹+在地联动”的协同模式,山东的博物馆形成资源互补网络,推动服务效能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提升跨越。

          省级与地方的纵向联动成效显著。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下,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山东博物馆主办的“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选取山东省级、济南市级13家文博及考古单位的代表性文物,打造了一场汇集85件一级文物的精品展览,实现优质资源的普惠共享。这种联动模式向下延伸至县域层面。临朐县博物馆依托山旺化石资源,与省级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古生态科普,举办的山旺化石专题展通过省级平台推广后,2025年参观量同比增长67%。截至2025年,山东全省218家中小博物馆完成12个维度的能力提升,“一县一馆”工程使基层服务覆盖率达100%。

          跨界融合拓展服务边界。青岛啤酒博物馆构建“工业遗产+科普+文旅”融合模式,2024年至2025年累计打造200余场公益科普活动,如将啤酒花知识课堂与“手工皂DIY”相结合,实现工业文化传播与市民休闲需求的有机统一。“博物馆+媒体”的传播联动更成为常态,山东各地通过政务新媒体矩阵开展展览预告、文物解读、活动报名等服务,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突破5亿次,推动“文博热”持续升温。这种多元协同机制,使博物馆服务从单一文化供给转向综合价值输出。

          2024年至今,山东的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的体验革新、品牌深耕的需求匹配、协同联动的资源整合,构建起全方位的宣教创新体系,实现了服务效能的质效提升。从数字化沉浸展到乡土文化课程,从特殊群体关爱到省域资源联动,这些实践印证了博物馆服务效能的提升,核心在于“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价值重构。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随着“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山东须进一步强化技术应用的普惠性、品牌活动的精准度与协同机制的长效性,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与公共服务的核心阵地。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